吾读小说网 5du5.co,单鸿恩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颇受玩儿家们所关注的央视“鉴宝”节目中,曾经展示过两件古代冰箱。专家说,这是少有的好东西,虽然只是个木制的箱子,但给价不菲。原因不仅是做工精细、严密,藏冰的、储物的、保温的精妙设计,而是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并且重要的是这种木制的冰箱纪录了我们古代防腐保鲜技术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的防腐保鲜技术确实很发达。“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想当初杨贵妃好吃一口鲜荔枝,底下的人就“飞骑驰进,七日七夜至京”但荔枝这东西保鲜颇为不易,白居易荔枝图序中说荔枝“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色香味尽去矣!”所以尽管送荔枝的“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但七日七夜大抵也需要一种非常的保鲜方法,否则,就算是“飞骑驰进”送到宫中也成了一堆烂眼珠子了。看来杨贵妃吃到嘴里的荔枝在途旅行一个星期也需要高超的保鲜方法,也许就是用马驮着这种木制的冰箱把荔枝送至京城以供御用的。
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刘伯温曾写过一篇传世妙文卖柑者言,说的是:“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而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能使一种水果“涉寒暑而不溃”这种保鲜技术在五百多年前也算是十分了得了,但可惜的是这位水果老板的保鲜技术只保外不保内,其外是光鲜如金似玉,而其内却“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所卖商品不过是中看不中吃的样子货。所以当有消费者忿然揭露其“外以惑愚瞽,甚矣哉,为欺也!”的时候,没想到这位贩夫走卒一类的人物却理屈词不穷,竟说出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辞:“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刘伯温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当然不是在纪录研究元末明初的保鲜防腐技术,而是痛刺元朝的腐败政治,而且是淋漓尽致的痛刺。所以别看水果贩子的保鲜技术不怎么样,可他的那番话在五百年后读起来仍然鲜味十足,令人叹服不已。
食物的保鲜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是相当的高超。如今,你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地点吃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出产的水果,绝对的是华美其外,金玉其中,表里如一。这在倒退二、三十年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在医学领域,保鲜技术的发展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在国外不就有人患了绝症,在眼下尚无可能治愈的情况下,运用保鲜技术,先把自己冷藏起来,待今后医疗和保鲜技术发展到足以治愈绝症病人的情况下,再给病人施以解冻之术,然后进行治疗,真正做到起死回生。尽管这种实验在科学上、理论上是否能够成立还尚有争论,但可以说明保鲜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
保鲜技术虽然用途大,范围广,但其科学道理并不深奥,无非就是将要保鲜的东西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以科学手段控制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等,杜绝被储物品腐烂变质的可能性,使其自身内部有可能产生的腐坏因素都被外部科学的条件所限制,也就是说,想腐都腐不了。从而达到永远保鲜的目的。
我们当然也有理由喜欢某种东西靠自身结构、自身的组织细胞能够抵御外部条件的侵袭而保持长鲜不溃,但这是幻想,世界上没任何东西,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而能够
保持永不变质的。而且这个外部条件还必须是科学的、制度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那些虚化的,空洞的,表面的,甚至咒语似的条件是绝对不能使物体保鲜的。
物体的保鲜还要有一个简单的、常识性的而且又是必须的前提,那就是物品在没有实施保鲜技术之先就是新鲜没有变质的。如果物品本身已经溃烂,或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无论是多么完备的外部条件,多么科学严谨、多么高超的保鲜技术也没有用了
保鲜技术的研究是科学家们的事,保鲜的对象是物而不是人。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不应该保鲜,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尤其是做官的人更应该保鲜,而且要在科学的、制约与监督的情况下保鲜。那种靠所谓自我完善、行为自律、自觉保鲜是靠不住的,不但靠不住,而且必然会出现更具欺骗性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式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或者这样的官员如果充斥在我们的社会,那我们这个社会可就惨了。
在颇受玩儿家们所关注的央视“鉴宝”节目中,曾经展示过两件古代冰箱。专家说,这是少有的好东西,虽然只是个木制的箱子,但给价不菲。原因不仅是做工精细、严密,藏冰的、储物的、保温的精妙设计,而是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并且重要的是这种木制的冰箱纪录了我们古代防腐保鲜技术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的防腐保鲜技术确实很发达。“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想当初杨贵妃好吃一口鲜荔枝,底下的人就“飞骑驰进,七日七夜至京”但荔枝这东西保鲜颇为不易,白居易荔枝图序中说荔枝“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色香味尽去矣!”所以尽管送荔枝的“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但七日七夜大抵也需要一种非常的保鲜方法,否则,就算是“飞骑驰进”送到宫中也成了一堆烂眼珠子了。看来杨贵妃吃到嘴里的荔枝在途旅行一个星期也需要高超的保鲜方法,也许就是用马驮着这种木制的冰箱把荔枝送至京城以供御用的。
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刘伯温曾写过一篇传世妙文卖柑者言,说的是:“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而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能使一种水果“涉寒暑而不溃”这种保鲜技术在五百多年前也算是十分了得了,但可惜的是这位水果老板的保鲜技术只保外不保内,其外是光鲜如金似玉,而其内却“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所卖商品不过是中看不中吃的样子货。所以当有消费者忿然揭露其“外以惑愚瞽,甚矣哉,为欺也!”的时候,没想到这位贩夫走卒一类的人物却理屈词不穷,竟说出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辞:“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刘伯温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当然不是在纪录研究元末明初的保鲜防腐技术,而是痛刺元朝的腐败政治,而且是淋漓尽致的痛刺。所以别看水果贩子的保鲜技术不怎么样,可他的那番话在五百年后读起来仍然鲜味十足,令人叹服不已。
食物的保鲜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是相当的高超。如今,你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地点吃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出产的水果,绝对的是华美其外,金玉其中,表里如一。这在倒退二、三十年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在医学领域,保鲜技术的发展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在国外不就有人患了绝症,在眼下尚无可能治愈的情况下,运用保鲜技术,先把自己冷藏起来,待今后医疗和保鲜技术发展到足以治愈绝症病人的情况下,再给病人施以解冻之术,然后进行治疗,真正做到起死回生。尽管这种实验在科学上、理论上是否能够成立还尚有争论,但可以说明保鲜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
保鲜技术虽然用途大,范围广,但其科学道理并不深奥,无非就是将要保鲜的东西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以科学手段控制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等,杜绝被储物品腐烂变质的可能性,使其自身内部有可能产生的腐坏因素都被外部科学的条件所限制,也就是说,想腐都腐不了。从而达到永远保鲜的目的。
我们当然也有理由喜欢某种东西靠自身结构、自身的组织细胞能够抵御外部条件的侵袭而保持长鲜不溃,但这是幻想,世界上没任何东西,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而能够
保持永不变质的。而且这个外部条件还必须是科学的、制度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那些虚化的,空洞的,表面的,甚至咒语似的条件是绝对不能使物体保鲜的。
物体的保鲜还要有一个简单的、常识性的而且又是必须的前提,那就是物品在没有实施保鲜技术之先就是新鲜没有变质的。如果物品本身已经溃烂,或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无论是多么完备的外部条件,多么科学严谨、多么高超的保鲜技术也没有用了
保鲜技术的研究是科学家们的事,保鲜的对象是物而不是人。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不应该保鲜,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尤其是做官的人更应该保鲜,而且要在科学的、制约与监督的情况下保鲜。那种靠所谓自我完善、行为自律、自觉保鲜是靠不住的,不但靠不住,而且必然会出现更具欺骗性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式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或者这样的官员如果充斥在我们的社会,那我们这个社会可就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