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我不是汉献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动则亦,一鸣惊人!汉军势如破竹,拿下许都的游奕、踏白二军兵分两路,游奕直奔陈留,踏白直扑汝南,一路上望风而降者不计其数,直至陈留城下才暂缓脚步。
面对汉军的凶猛攻势,程昱不得不中止了对曹昂的寻找营救,亲自坐镇陈留,指挥全局,一面派人向主公曹操告急,一面加固城防,做好死守的准备。
之前借曹洪的贪财混入兖豫二州的朝廷说客对汉军的推进起了大作用。刘协开出的条件很诱人,袖手旁观保证人身安全与财产,出手相助则可得封赏。兖州先不提,那里的世家本就对曹操一直心存敌意,否则曹操也不会将治所迁到许都。单说豫州,这里的世家比起兖州只多不少,而对曹操心存不满者,更是多如牛毛。
为何世家反感曹操,究其原因,就是曹操在用人制度上的错误……与其说是错误,倒不如说是阻碍了世家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大汉选拔人才用的是举孝廉,说白了就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向朝廷推荐贤才,世家在各地根深蒂固,买通官府以后举孝廉制度也就成了世家的私有物,可以说世家垄断了大汉官员输出渠道。
谁也不愿平白无故推荐与自己无有利害关系的外人,毕竟举孝廉也是需要承担风险的,若是举荐之人名不符实,作为举荐人也是要受到惩罚。久而久之,举孝廉制度就成了私相授受的产物。
曹操本人也是通过举孝廉才得以入仕,所以他对举孝廉的弊端心知肚明。可与袁绍不同,曹操没有四世三公,门生故旧遍布天下的便利条件,想要招揽人才,曹操只能另辟蹊径。当时刘协不论出身提拔人才的作法给了曹操提醒,得不到世家的支持,那就任用寒门为己用就是。
唯才是举的做法给曹操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但同时也在曹操的内部埋下了隐患。一个边让死不足惜,边让充其量不过是个兖州名士,而在汉末,真正能获得人尊敬的名士如凤毛麟角。边让,不过一哗众取宠的小丑。曹操杀他,只为试探世家的底线,而陈宫、张邈反曹,也不过是拿边让之死为借口罢了。
一场兖州之争,让曹操意识到了自己对待世家态度的不妥,而兖州世家也因此对曹操提高了警惕。为了安全起见,曹操将治所安置在了许都,并且调整了自己对世家的态度,但即便如此,曹操与世家之间的矛盾也不是能够轻易消除的。
曹操不是刘协,他的身后没有名扬天下的大儒支持,也没有汉室正统这块招牌可用,世家即便不满刘协的唯才是举,也不敢明火执仗的和刘协对着干,顶多就是躲在暗处捣乱,但手中有一支大军可用,刘协又怎么会怕别人的捣乱。尤其是在吸收了贾诩、李儒这两个擅长阴谋诡计的专家以后,刘协相当于是继承了董卓时期留下的情报资源,谁支持谁反对,对刘协来说几乎一清二楚。
在历史上,曹操真正算是发迹,那也是在得到刘协以后才算开始,有了天子在手,曹操可假借朝廷之名征讨不臣,大义在手,世家即便心有不满,也只能暗藏心底。可如今刘协并没有落到曹操的手里,曹操的唯才是举也就给他拉了不知道多少的仇恨。之前曹操大军在侧,世家不敢轻举妄动,可现在朝廷出兵征讨中原,那些本就对曹操心存不满的世家当即行动起来,随着商队混入中原的朝廷使者也只不过是给了世家反抗曹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借口。身为汉人,自然要听汉家天子的话。
这话听着冠冕堂皇,可实际上能有几人是真的忠心为汉,那就只有说这话的人自己心里明白。
远在长安的刘协不信任世家,严格来说,他不信任世家中的大多数,像荀彧、钟繇这些早年就表态支持自己的世家,当然不在其列。刘协很清楚一个现实,世家是消灭不了的。从人类建立部落,出现阶级以后,世家就难以在人类社会被根除。或许每个时代的叫法或者存在形式有所不同,但权力永远只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少数人领导多数人,这是社会的常态。
人类总是有贤有愚,聪明的人领导愚笨的人,可以更好的保证这个族群在竞争中存活下来。而那些聪慧过人的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占据大量劳动成果,也就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为了保住自己的成果,聪明人不择手段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但物竞天择,当聪明人的后代变成了愚笨的人,而在愚笨的人中出现了聪明的人,那改朝换代也就不显得奇怪了。
创业难,守业更难。没人愿意看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被自己的不肖子孙败光,可保证自己的家族不会出现败家子,这又太难。所以聪明人们想要建立起一种制度,以确保自己的家族地位不会被动摇。举孝廉只是这种手段之一,三国中期陈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世家为了维护自身家族地位的完整版。不论才能,只看出身,你若是出身豪门,那么恭喜你,就算你是个智力低下的白痴,那你也能当上上九品的大官,可你要是个贩夫走卒,那对不起,就算你的才能能够胜任宰相,那也只能出任下九品的小官。
九品中正制,刘协是不打算用的,那种以出身论能力的做法本就不科学,而且聪明的人若是被阻在仕途以外,是不会甘心低人一等的,一旦这样的人多了,那改朝换代的时候也就到了。
刘协中意的是科举制,当然他看中的科举制并不同于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科举制。在刘协的计划里,能够参加科举的并非只能是读书人,术业有专攻,想要做官也不是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走。刘协希望将来这天下不光有文人的科举,也要有武人的科举,不光有武人的科举,还要有各行各业选拔顶尖人才的科举。
九品中正制是将为官的渠道尽力收拢在手中,而刘协的科举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要收拢天下英才为己用。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刘协身为天子,要做的就是尽量多的为那些身怀一技之长的人提供一个入仕为官的渠道。
如今在刘协所能控制的区域范围内,科举制的土壤还在继续培养中。决定先拿文人的科举开刀的刘协没有着急,他很清楚世家的势力很庞大,现在就废举孝廉兴科举并不适宜,即便世家不反对,除去那些身上带着世家标签的读书人,真正有资格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并不是很多。而刘协要做的,就是培养出更多的读书人。
村、乡、县、郡、国,这五级的教育阶段已经铺设下去,利用大量退役伤兵的返乡,刘协基本上完成了对村学的控制。那些对大汉忠心的退役老兵,不光光是刘协放在各地的拥护者,更是传播刘协思想的扩音器。如今的大汉官军,不仅仅是战力让各路诸侯畏惧,更让诸侯不安的,就是大汉的官军人人皆能识文断字。虽然读书识字对战场搏杀没多大作用,可多学一门可以用来谋生的技能,又有谁会去反对?
如今的大汉,刘协若是不考虑死伤,是可以完成一统这个目标的。猛将悍卒,智者谋主,粮草辎重,刘协一样都不缺。可刘协却并不打算现在就结束乱世,因为刘协发现,乱世,也是势力重新洗牌的时候,想要对付世家这个庞然大物,唯有在乱世才有可能成功,否则那就是一场等同于同归于尽的豪赌。
刘协需要把握节奏,用以辅助自己完成从根本上削弱世家的布局。兖、豫二州的世家妄想通过出卖曹操... -->>
不动则亦,一鸣惊人!汉军势如破竹,拿下许都的游奕、踏白二军兵分两路,游奕直奔陈留,踏白直扑汝南,一路上望风而降者不计其数,直至陈留城下才暂缓脚步。
面对汉军的凶猛攻势,程昱不得不中止了对曹昂的寻找营救,亲自坐镇陈留,指挥全局,一面派人向主公曹操告急,一面加固城防,做好死守的准备。
之前借曹洪的贪财混入兖豫二州的朝廷说客对汉军的推进起了大作用。刘协开出的条件很诱人,袖手旁观保证人身安全与财产,出手相助则可得封赏。兖州先不提,那里的世家本就对曹操一直心存敌意,否则曹操也不会将治所迁到许都。单说豫州,这里的世家比起兖州只多不少,而对曹操心存不满者,更是多如牛毛。
为何世家反感曹操,究其原因,就是曹操在用人制度上的错误……与其说是错误,倒不如说是阻碍了世家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大汉选拔人才用的是举孝廉,说白了就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向朝廷推荐贤才,世家在各地根深蒂固,买通官府以后举孝廉制度也就成了世家的私有物,可以说世家垄断了大汉官员输出渠道。
谁也不愿平白无故推荐与自己无有利害关系的外人,毕竟举孝廉也是需要承担风险的,若是举荐之人名不符实,作为举荐人也是要受到惩罚。久而久之,举孝廉制度就成了私相授受的产物。
曹操本人也是通过举孝廉才得以入仕,所以他对举孝廉的弊端心知肚明。可与袁绍不同,曹操没有四世三公,门生故旧遍布天下的便利条件,想要招揽人才,曹操只能另辟蹊径。当时刘协不论出身提拔人才的作法给了曹操提醒,得不到世家的支持,那就任用寒门为己用就是。
唯才是举的做法给曹操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但同时也在曹操的内部埋下了隐患。一个边让死不足惜,边让充其量不过是个兖州名士,而在汉末,真正能获得人尊敬的名士如凤毛麟角。边让,不过一哗众取宠的小丑。曹操杀他,只为试探世家的底线,而陈宫、张邈反曹,也不过是拿边让之死为借口罢了。
一场兖州之争,让曹操意识到了自己对待世家态度的不妥,而兖州世家也因此对曹操提高了警惕。为了安全起见,曹操将治所安置在了许都,并且调整了自己对世家的态度,但即便如此,曹操与世家之间的矛盾也不是能够轻易消除的。
曹操不是刘协,他的身后没有名扬天下的大儒支持,也没有汉室正统这块招牌可用,世家即便不满刘协的唯才是举,也不敢明火执仗的和刘协对着干,顶多就是躲在暗处捣乱,但手中有一支大军可用,刘协又怎么会怕别人的捣乱。尤其是在吸收了贾诩、李儒这两个擅长阴谋诡计的专家以后,刘协相当于是继承了董卓时期留下的情报资源,谁支持谁反对,对刘协来说几乎一清二楚。
在历史上,曹操真正算是发迹,那也是在得到刘协以后才算开始,有了天子在手,曹操可假借朝廷之名征讨不臣,大义在手,世家即便心有不满,也只能暗藏心底。可如今刘协并没有落到曹操的手里,曹操的唯才是举也就给他拉了不知道多少的仇恨。之前曹操大军在侧,世家不敢轻举妄动,可现在朝廷出兵征讨中原,那些本就对曹操心存不满的世家当即行动起来,随着商队混入中原的朝廷使者也只不过是给了世家反抗曹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借口。身为汉人,自然要听汉家天子的话。
这话听着冠冕堂皇,可实际上能有几人是真的忠心为汉,那就只有说这话的人自己心里明白。
远在长安的刘协不信任世家,严格来说,他不信任世家中的大多数,像荀彧、钟繇这些早年就表态支持自己的世家,当然不在其列。刘协很清楚一个现实,世家是消灭不了的。从人类建立部落,出现阶级以后,世家就难以在人类社会被根除。或许每个时代的叫法或者存在形式有所不同,但权力永远只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少数人领导多数人,这是社会的常态。
人类总是有贤有愚,聪明的人领导愚笨的人,可以更好的保证这个族群在竞争中存活下来。而那些聪慧过人的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占据大量劳动成果,也就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为了保住自己的成果,聪明人不择手段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但物竞天择,当聪明人的后代变成了愚笨的人,而在愚笨的人中出现了聪明的人,那改朝换代也就不显得奇怪了。
创业难,守业更难。没人愿意看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被自己的不肖子孙败光,可保证自己的家族不会出现败家子,这又太难。所以聪明人们想要建立起一种制度,以确保自己的家族地位不会被动摇。举孝廉只是这种手段之一,三国中期陈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世家为了维护自身家族地位的完整版。不论才能,只看出身,你若是出身豪门,那么恭喜你,就算你是个智力低下的白痴,那你也能当上上九品的大官,可你要是个贩夫走卒,那对不起,就算你的才能能够胜任宰相,那也只能出任下九品的小官。
九品中正制,刘协是不打算用的,那种以出身论能力的做法本就不科学,而且聪明的人若是被阻在仕途以外,是不会甘心低人一等的,一旦这样的人多了,那改朝换代的时候也就到了。
刘协中意的是科举制,当然他看中的科举制并不同于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科举制。在刘协的计划里,能够参加科举的并非只能是读书人,术业有专攻,想要做官也不是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走。刘协希望将来这天下不光有文人的科举,也要有武人的科举,不光有武人的科举,还要有各行各业选拔顶尖人才的科举。
九品中正制是将为官的渠道尽力收拢在手中,而刘协的科举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要收拢天下英才为己用。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刘协身为天子,要做的就是尽量多的为那些身怀一技之长的人提供一个入仕为官的渠道。
如今在刘协所能控制的区域范围内,科举制的土壤还在继续培养中。决定先拿文人的科举开刀的刘协没有着急,他很清楚世家的势力很庞大,现在就废举孝廉兴科举并不适宜,即便世家不反对,除去那些身上带着世家标签的读书人,真正有资格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并不是很多。而刘协要做的,就是培养出更多的读书人。
村、乡、县、郡、国,这五级的教育阶段已经铺设下去,利用大量退役伤兵的返乡,刘协基本上完成了对村学的控制。那些对大汉忠心的退役老兵,不光光是刘协放在各地的拥护者,更是传播刘协思想的扩音器。如今的大汉官军,不仅仅是战力让各路诸侯畏惧,更让诸侯不安的,就是大汉的官军人人皆能识文断字。虽然读书识字对战场搏杀没多大作用,可多学一门可以用来谋生的技能,又有谁会去反对?
如今的大汉,刘协若是不考虑死伤,是可以完成一统这个目标的。猛将悍卒,智者谋主,粮草辎重,刘协一样都不缺。可刘协却并不打算现在就结束乱世,因为刘协发现,乱世,也是势力重新洗牌的时候,想要对付世家这个庞然大物,唯有在乱世才有可能成功,否则那就是一场等同于同归于尽的豪赌。
刘协需要把握节奏,用以辅助自己完成从根本上削弱世家的布局。兖、豫二州的世家妄想通过出卖曹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