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艾兵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也许是因为我爱戏的缘故,这辈子深感遗憾的就是岁数太小,没赶上四大名旦争奇斗妍的时代,不能坐在剧院很投入地看一场他们中某一个人精彩绝伦的演出。
四大名旦中我最爱的是程砚秋,他的唱功是一流的,唱得婉转悠扬而又带点伤感,他那独特的嗓音不知倾倒了多少观众。
程砚秋和梅、尚、荀一样,也是名伶王瑶卿的弟子,嗓子“倒仓”以后自认为前途渺茫,有一段时间相当消沉。而王瑶卿却独具慧眼,根据程砚秋自身的特点,引导他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加上年轻的程砚秋刻苦努力,很快便声名鹊起,最终成了京剧舞台上的一代宗师。
然而使程砚秋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又不仅仅是他精湛的艺术。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相对来说,程砚秋“荷锄务农”的事迹似乎不如梅兰芳的流传广泛。
当年“芦沟桥事变”后,梅兰芳留起了胡子,表示不为日本人演戏;而程砚秋则在京郊开了一片菜园,一心一意种起了他的菜。偏偏日本人又是很痴迷京剧的,几次三番请程先生登台都碰了钉子。当时的社会名流、政界要人也受托相请,始终没能说服这位固执的先生——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不给日本人演戏并不是简单的吃不饱、穿不暖的生计问题,但囿于程先生的名望,日本人始终没能把他怎么样。
我不知道程先生到底在京郊种了几年的菜,也不知道八年中他是不是一直生活在北京,但我看资料,得知他是在武汉复出的。那是一条繁华的街道,两座有名的大戏院相向着怒目而视,但是那天这两座大戏院却是一样的盛况空前,好象把武汉三镇所有的人全都吸引了来似的,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购买梅兰芳、程砚秋演出的戏票!
这时抗战刚刚结束,梅兰芳刮去了胡子,程砚秋放下了锄头,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返回了他们热爱的舞台,在他们粉墨登场的同时也在人们心中竖起了一座光彩照人的丰碑!
七八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荷锄务农”的故事时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感动程度不亚于早些时候的“蓄须明志”于是便胡诌了一首歪诗,附在这里,算是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忆昔大师在,倾城巷空深。
独步京华地,自传云外音。
荷锄三载月,须蓄八年心。
高洁愧君子,后人吟至今。
2003。3。16记
这篇文章写完后,又想起了一些和本文完全无关的事,但多少可以和程先生沾上点边,姑且把它们缀在后面:
程砚秋先生是四大名旦中岁数最小、身体最健康,但又最先辞世的人。之后便是梅兰芳先生突发心肌梗塞逝世,接着便是荀慧生,最后一个就是尚小云了。其中荀、尚二人在文革中受尽磨难,最可叹的就是荀慧生,一帮红卫兵让他穿上戏服,粉墨登场跪在北京的一个闹市口接受革命群众的批斗。同荀慧生一起批斗的还有作家老舍等人,老舍便在当天自沉于太平湖。
程砚秋先生有几个著名的弟子,到现在都成了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前些时候我买了张光盘,便是这几个弟子为纪念程先生的诞辰(或者是忌日)而合作演出的锁麟囊,这大概是八十年代初的实况录像。这几个弟子是:李蔷华、李世济、赵荣琛、王吟秋、新艳秋。王吟秋出场的时候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看到这儿我却一阵黯然。原来王吟秋先生也在不久前死于非命,被潜入家中的一个歹徒刺死。
同样的人,他们的命运迥异,最后又殊途同归,但人和人的价值却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你比如说这个歹徒,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他这一辈子也不会和京剧沾上边。虽说一命抵一命,但他给中国京剧带来的损失和由此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的不安全感,这一条命是不够他偿还的。
我不知道这张光盘是不是就是王吟秋的绝唱。在我印象中,那时的王吟秋因为年事已高,已经淡出了舞台,之后便在家传道授业,教出了几个颇有成就的弟子。从那以后似乎再没看到有关王吟秋演出的报道了。
不知仙逝的王吟秋在那个世界看没看到他的恩师,我祝他一路走好,并把我的一个问候送给久违了的程砚秋大师!
2003。3。16又记
也许是因为我爱戏的缘故,这辈子深感遗憾的就是岁数太小,没赶上四大名旦争奇斗妍的时代,不能坐在剧院很投入地看一场他们中某一个人精彩绝伦的演出。
四大名旦中我最爱的是程砚秋,他的唱功是一流的,唱得婉转悠扬而又带点伤感,他那独特的嗓音不知倾倒了多少观众。
程砚秋和梅、尚、荀一样,也是名伶王瑶卿的弟子,嗓子“倒仓”以后自认为前途渺茫,有一段时间相当消沉。而王瑶卿却独具慧眼,根据程砚秋自身的特点,引导他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加上年轻的程砚秋刻苦努力,很快便声名鹊起,最终成了京剧舞台上的一代宗师。
然而使程砚秋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又不仅仅是他精湛的艺术。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相对来说,程砚秋“荷锄务农”的事迹似乎不如梅兰芳的流传广泛。
当年“芦沟桥事变”后,梅兰芳留起了胡子,表示不为日本人演戏;而程砚秋则在京郊开了一片菜园,一心一意种起了他的菜。偏偏日本人又是很痴迷京剧的,几次三番请程先生登台都碰了钉子。当时的社会名流、政界要人也受托相请,始终没能说服这位固执的先生——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不给日本人演戏并不是简单的吃不饱、穿不暖的生计问题,但囿于程先生的名望,日本人始终没能把他怎么样。
我不知道程先生到底在京郊种了几年的菜,也不知道八年中他是不是一直生活在北京,但我看资料,得知他是在武汉复出的。那是一条繁华的街道,两座有名的大戏院相向着怒目而视,但是那天这两座大戏院却是一样的盛况空前,好象把武汉三镇所有的人全都吸引了来似的,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购买梅兰芳、程砚秋演出的戏票!
这时抗战刚刚结束,梅兰芳刮去了胡子,程砚秋放下了锄头,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返回了他们热爱的舞台,在他们粉墨登场的同时也在人们心中竖起了一座光彩照人的丰碑!
七八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荷锄务农”的故事时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感动程度不亚于早些时候的“蓄须明志”于是便胡诌了一首歪诗,附在这里,算是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忆昔大师在,倾城巷空深。
独步京华地,自传云外音。
荷锄三载月,须蓄八年心。
高洁愧君子,后人吟至今。
2003。3。16记
这篇文章写完后,又想起了一些和本文完全无关的事,但多少可以和程先生沾上点边,姑且把它们缀在后面:
程砚秋先生是四大名旦中岁数最小、身体最健康,但又最先辞世的人。之后便是梅兰芳先生突发心肌梗塞逝世,接着便是荀慧生,最后一个就是尚小云了。其中荀、尚二人在文革中受尽磨难,最可叹的就是荀慧生,一帮红卫兵让他穿上戏服,粉墨登场跪在北京的一个闹市口接受革命群众的批斗。同荀慧生一起批斗的还有作家老舍等人,老舍便在当天自沉于太平湖。
程砚秋先生有几个著名的弟子,到现在都成了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前些时候我买了张光盘,便是这几个弟子为纪念程先生的诞辰(或者是忌日)而合作演出的锁麟囊,这大概是八十年代初的实况录像。这几个弟子是:李蔷华、李世济、赵荣琛、王吟秋、新艳秋。王吟秋出场的时候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看到这儿我却一阵黯然。原来王吟秋先生也在不久前死于非命,被潜入家中的一个歹徒刺死。
同样的人,他们的命运迥异,最后又殊途同归,但人和人的价值却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你比如说这个歹徒,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他这一辈子也不会和京剧沾上边。虽说一命抵一命,但他给中国京剧带来的损失和由此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的不安全感,这一条命是不够他偿还的。
我不知道这张光盘是不是就是王吟秋的绝唱。在我印象中,那时的王吟秋因为年事已高,已经淡出了舞台,之后便在家传道授业,教出了几个颇有成就的弟子。从那以后似乎再没看到有关王吟秋演出的报道了。
不知仙逝的王吟秋在那个世界看没看到他的恩师,我祝他一路走好,并把我的一个问候送给久违了的程砚秋大师!
2003。3。16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