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碧柯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章 胡聋其人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
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
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
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
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
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
明月淮阴市,白鱼能许肥。
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
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
妻孥莫忧色,更典箧中衣。
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老爷子的过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据说当时苏轼就是从老子山出发过洪泽湖(当时的洪泽湖还未真正形成,应该叫洪泽浦)遇大风又返回老子山,为老子山居民的质朴与敦厚所感动写了这首诗。
老子山自苦学风很盛,清以前的富家多建有私塾。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淮阴县知县候绍瀛(字东洲)因事到老子山,见此地环境幽静,人心向学,但地处一隅,距城遥远,没有学校,遂募银2400两,创建犹龙书院。据县志记载:翌年春季动工,秋季建成,秋后招生就读。书院位于老子山主峰(北山)南侧,正门东向,主屋、讲堂各3楹,两庑各3楹。有县拔官荒滩地40余顷,招佃垦植,以资膏火。光绪二十三年春,乡人捐银400两,修整田亩,栽桑植柳,改善办学条件,书院改为惜阴小学堂。
祖父幼时先在本家私塾就读,后进书院读书,因玩劣不化中途辍学学商。在学堂读书时得好友两人,一为一渔家子弟,孟姓,名不详;一为胡冠仁。胡亦在学堂读书,个大力大,好打不平,因经常打架被学堂勒令退学。上学时,祖父与胡冠仁就经常逃学,与孟姓朋友一道摸鱼捉蟹,甚为相投,遂结为把兄弟,以兄弟相称。孟为长,祖父次之,胡冠仁行三。孟家有一小船,兄弟三人经常划船到对面的湖荡沟汊中捉鱼、挖藕、掏鸟蛋,对附近的湖滩情况十分熟悉。
胡冠仁十四、五岁即外出闯荡江湖,后加了国民革命军,履立战功。其枪法奇准,传说其双手持盒子枪,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被炮禅震闻了一只耳朵,人送别号:“胡聋子。”
前些年,听说胡聋子参加了共产党,抗战暴发后带领一支人马回到了老子山,在洪泽湖上打游击。有一次,因叛徒出卖,遭遇到日本鬼子的伏击,胡聋子只身掩护战友突围,因其枪法准,鬼子始终靠不上边。弹尽粮绝后,跳入滚滚的激流之中,从此下落不明。
胡冠仁跳进湖中以后,侥幸逃得性命,遂潜入湖荡之中隐藏数日。每日以芦根、鱼类为食。后潜水至老子山南40余华里之龟山,寻得一地下交通之家住下。联系组织,返回部队。组织上考虑湖区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在湖区建立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切断日本鬼子的补给线,打通洪泽湖的交通,于是又成立了洪泽湖游击大队,由胡冠仁任大队长,再次在湖区燃起了游击风火。由于胡聋子深谙老子山一带的地理状况,经再三考虑,选择了剪草沟作为其根据地,展开了游击战争。
其时,驻扎在盱眙县城的日本鬼子,为打通洪泽湖的水上交通,添置了数艇小汽艇,日夜在河道上巡逻,掩护其给养运输船只的航行。为打掉鬼子的补给线,胡聋子带领他的游击队连续袭击了鬼子的汽艇和运输船,给了鬼子以很大的打击。可自打小鬼子在老子山的山头上建起了炮楼,出击就没那么容易了。比如前一次袭击后,就让鬼子看到了他们退回去的路线,让鬼子到剪草沟子扫荡了一回。虽然及时发现,利用复杂的地形和沟汊,安全撤离,但还是损失了几条小船和一部分物品。为此,他们决定打老子山的鬼子炮楼。
今晚,他们兵分三路,分别突袭北、中、南三座山上的鬼子炮楼。利用夜色的掩护,悄悄接近炮楼,打掉值勤的鬼子,炸掉了炮楼,并与增援的鬼子展开了一场激战。为掩护战友撤退,胡聋子又单人双枪掩护,凭着他对地形的熟悉,从北山经菜凹,跑到了我家,躲到了我家的草堆里。
其时,祖母出来抱草,正好发现了他。他一把捂住祖母的嘴,赶紧说:“二嫂,是我。”祖母一听声音很熟,便小声问:“你是谁?”“我是聋子。”
闻听此言,祖母赶紧把他拉进家里,闩上门,冲里屋低叫道:“她大,快起来,有客人。”
祖父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急近地问:“谁?”
“二哥,是我!”
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祖父紧赶两步,从房里冲出来,一把将胡聋子抱住。嘴里不住地叫道:“三弟,可把哥想死了!”好一会,他推开胡聋子,上上下下打量着胡聋子,说:“三弟,你没受伤吧?”
“没有。二哥,你好吗?”胡聋子问道。
“还好。来,坐下来,我们抽袋烟。真想好好看看你,可是又不能开灯,算了。”
“二哥,我得走,不能给你添麻烦。”
“怎么,不把我当兄弟,还是怕我去报告啊?再说,你到我这最安全。谁会知道,我二太爷的家里会藏着共产党啊?!”
祖母从里屋拿出了两杆烟枪,点了根火纸,兄弟俩就着火纸,面对面抽了起来,谁也没说话。
祖母见他们抽上了,也就回里屋照看孩子去了。
第三章 胡聋其人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
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
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
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
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
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
明月淮阴市,白鱼能许肥。
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
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
妻孥莫忧色,更典箧中衣。
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老爷子的过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据说当时苏轼就是从老子山出发过洪泽湖(当时的洪泽湖还未真正形成,应该叫洪泽浦)遇大风又返回老子山,为老子山居民的质朴与敦厚所感动写了这首诗。
老子山自苦学风很盛,清以前的富家多建有私塾。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淮阴县知县候绍瀛(字东洲)因事到老子山,见此地环境幽静,人心向学,但地处一隅,距城遥远,没有学校,遂募银2400两,创建犹龙书院。据县志记载:翌年春季动工,秋季建成,秋后招生就读。书院位于老子山主峰(北山)南侧,正门东向,主屋、讲堂各3楹,两庑各3楹。有县拔官荒滩地40余顷,招佃垦植,以资膏火。光绪二十三年春,乡人捐银400两,修整田亩,栽桑植柳,改善办学条件,书院改为惜阴小学堂。
祖父幼时先在本家私塾就读,后进书院读书,因玩劣不化中途辍学学商。在学堂读书时得好友两人,一为一渔家子弟,孟姓,名不详;一为胡冠仁。胡亦在学堂读书,个大力大,好打不平,因经常打架被学堂勒令退学。上学时,祖父与胡冠仁就经常逃学,与孟姓朋友一道摸鱼捉蟹,甚为相投,遂结为把兄弟,以兄弟相称。孟为长,祖父次之,胡冠仁行三。孟家有一小船,兄弟三人经常划船到对面的湖荡沟汊中捉鱼、挖藕、掏鸟蛋,对附近的湖滩情况十分熟悉。
胡冠仁十四、五岁即外出闯荡江湖,后加了国民革命军,履立战功。其枪法奇准,传说其双手持盒子枪,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被炮禅震闻了一只耳朵,人送别号:“胡聋子。”
前些年,听说胡聋子参加了共产党,抗战暴发后带领一支人马回到了老子山,在洪泽湖上打游击。有一次,因叛徒出卖,遭遇到日本鬼子的伏击,胡聋子只身掩护战友突围,因其枪法准,鬼子始终靠不上边。弹尽粮绝后,跳入滚滚的激流之中,从此下落不明。
胡冠仁跳进湖中以后,侥幸逃得性命,遂潜入湖荡之中隐藏数日。每日以芦根、鱼类为食。后潜水至老子山南40余华里之龟山,寻得一地下交通之家住下。联系组织,返回部队。组织上考虑湖区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在湖区建立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切断日本鬼子的补给线,打通洪泽湖的交通,于是又成立了洪泽湖游击大队,由胡冠仁任大队长,再次在湖区燃起了游击风火。由于胡聋子深谙老子山一带的地理状况,经再三考虑,选择了剪草沟作为其根据地,展开了游击战争。
其时,驻扎在盱眙县城的日本鬼子,为打通洪泽湖的水上交通,添置了数艇小汽艇,日夜在河道上巡逻,掩护其给养运输船只的航行。为打掉鬼子的补给线,胡聋子带领他的游击队连续袭击了鬼子的汽艇和运输船,给了鬼子以很大的打击。可自打小鬼子在老子山的山头上建起了炮楼,出击就没那么容易了。比如前一次袭击后,就让鬼子看到了他们退回去的路线,让鬼子到剪草沟子扫荡了一回。虽然及时发现,利用复杂的地形和沟汊,安全撤离,但还是损失了几条小船和一部分物品。为此,他们决定打老子山的鬼子炮楼。
今晚,他们兵分三路,分别突袭北、中、南三座山上的鬼子炮楼。利用夜色的掩护,悄悄接近炮楼,打掉值勤的鬼子,炸掉了炮楼,并与增援的鬼子展开了一场激战。为掩护战友撤退,胡聋子又单人双枪掩护,凭着他对地形的熟悉,从北山经菜凹,跑到了我家,躲到了我家的草堆里。
其时,祖母出来抱草,正好发现了他。他一把捂住祖母的嘴,赶紧说:“二嫂,是我。”祖母一听声音很熟,便小声问:“你是谁?”“我是聋子。”
闻听此言,祖母赶紧把他拉进家里,闩上门,冲里屋低叫道:“她大,快起来,有客人。”
祖父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急近地问:“谁?”
“二哥,是我!”
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祖父紧赶两步,从房里冲出来,一把将胡聋子抱住。嘴里不住地叫道:“三弟,可把哥想死了!”好一会,他推开胡聋子,上上下下打量着胡聋子,说:“三弟,你没受伤吧?”
“没有。二哥,你好吗?”胡聋子问道。
“还好。来,坐下来,我们抽袋烟。真想好好看看你,可是又不能开灯,算了。”
“二哥,我得走,不能给你添麻烦。”
“怎么,不把我当兄弟,还是怕我去报告啊?再说,你到我这最安全。谁会知道,我二太爷的家里会藏着共产党啊?!”
祖母从里屋拿出了两杆烟枪,点了根火纸,兄弟俩就着火纸,面对面抽了起来,谁也没说话。
祖母见他们抽上了,也就回里屋照看孩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