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底 (2/2)
吾读小说网 5du5.co,benyuequ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熟了,不单刺硬了,颜色也变的和土地一样,不仔细看,根本就发现不了。更可气的是它变轻了,被风刮得到处都是。下坡割草的时候,(下坡,就是指下地。同样是下地干活,丘陵地区称为下坡;山区称为出山;而南方水田又称为下湖。)如果不小心,当然小心也没用,这种满身是刺的敌人说不定那一刻就偷偷的扎进你的脚底板,给你放出几滴鲜艳的血来。
后来,长大了,各色各样的鞋也多了,就很少赤脚了。农村富裕了,也很少有人自己做鞋穿了。做千层底鞋挺复杂的,更应该说很不容易。做鞋的具体过程我不记得,不过,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时常浮现妈妈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纳鞋底的模样。我似乎还看到奶奶在春日的阳光下糊袼褙。
袼褙是做鞋的主要原料,是用废衣服布料做成的。奶奶年龄大了,走路很慢,却总是嫌不住。地里的农活干不动了,就在家里做做饭、做些缝缝补补之类的小活。糊袼褙就成了奶奶的主要工作。奶奶是小脚,我现在还记得那双被裹脚布紧紧包裹,竹笋似的小脚,我曾经问过奶奶,为什么不觉疼呢?奶奶笑着说,习惯了就不疼了。那时,我小小的脑袋就是弄不明白,好好的脚为什么要裹成尖尖的竹笋样呢?暖暖的春日里,奶奶把做饭用的矮方桌放在院子里阳光下,然后抱出一堆不能穿的旧衣服,剪成一片片的方布片。浆糊是提前做好的,是用白面在水里煮成的,很粘很稠。奶奶先把矮饭桌用水洒湿,然后铺上一层旧报纸,仔细铺平,粘牢,接着涂抹浆糊,匀匀的抹上一层,接着就开始铺那些旧方布,一块一块的,仔细拼贴,这样铺完一层布,再涂抹浆糊,再铺布。一般要铺三至五层布就可以了,奶奶铺的很慢很仔细,把整个桌面铺的厚薄均匀一致。最后把铺好湿袼褙的矮方桌斜立在阳光下晾晒。等干透了,这一张袼褙就算做好了。
千层底布鞋的底要用五层袼褙粘在一起,然后用细麻线一针一线密密麻麻缝在一起。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等我们睡下,妈妈坐在床沿上,就着昏暗的油灯,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鞋底很厚,直接用针穿是穿不透的,要先用针锥扎个眼,然后才能穿针,针锥是用很粗大的针做成的,它有一个很容易用力的手把。虽然是顺着眼再穿针,也是非常费力的,看看那些时常折断的针,就能明白纳鞋底有多费力。紧线时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常常,油灯下,我躺在床上,看着母亲随着钢针的上下翻动,身躯微微晃动,那动作娴熟优雅,这一刻,我就感觉那夜是多么的温謦和安宁。麻线抽动的嗤嗤声,像极了一首舒缓的催眠曲,伴我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如今,很少有人自己做鞋了。虽然受够了胶鞋、皮鞋、塑料鞋的臭脚丫子,才明白了布鞋吸水性强,穿上它干燥舒适,暖和无臭,走路时粘脚轻便,但是太费时了,在这个经济时代,时间就是金钱,就是一切,谁还会去浪费那个时间呢?想穿过去那种手工千层底布鞋,去内联升买双就可以了,就是有点小贵。
在以前缺少成品鞋的农村,不但做母亲的要给子女做鞋,那些还未过门的年轻媳妇也要给准丈夫做鞋。她们要用这双精致结实的鞋,表达自己的深情厚意,展示自己的灵巧与聪明能干。后来,富裕了,成品鞋多了,她们就改做了简单的鞋垫。那一双双做工精致,鲜花怒放的鞋垫不知包含了多少深情和爱意!现在,连鞋垫也没人做了,女人手巧,在现代人眼里已不是那么重要了。
某些东西也许只属于某些时代。如今,家乡大大小小的工厂多了,树梢的鸟窝没了。它们没有跟上乡村飞奔的脚步,而永远留在了我的童年。摸鸟窝的顽童也不见了,安静的教室里多了一批又一批的小胖墩﹑小眼镜。田野里吱吱的蝈蝈声听不到了,它们早已从乡间的沟壑飞进了城市的金漆虫笼,那日日的鼓翅长鸣不知是在高歌还是在哀叹。
熟了,不单刺硬了,颜色也变的和土地一样,不仔细看,根本就发现不了。更可气的是它变轻了,被风刮得到处都是。下坡割草的时候,(下坡,就是指下地。同样是下地干活,丘陵地区称为下坡;山区称为出山;而南方水田又称为下湖。)如果不小心,当然小心也没用,这种满身是刺的敌人说不定那一刻就偷偷的扎进你的脚底板,给你放出几滴鲜艳的血来。
后来,长大了,各色各样的鞋也多了,就很少赤脚了。农村富裕了,也很少有人自己做鞋穿了。做千层底鞋挺复杂的,更应该说很不容易。做鞋的具体过程我不记得,不过,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时常浮现妈妈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纳鞋底的模样。我似乎还看到奶奶在春日的阳光下糊袼褙。
袼褙是做鞋的主要原料,是用废衣服布料做成的。奶奶年龄大了,走路很慢,却总是嫌不住。地里的农活干不动了,就在家里做做饭、做些缝缝补补之类的小活。糊袼褙就成了奶奶的主要工作。奶奶是小脚,我现在还记得那双被裹脚布紧紧包裹,竹笋似的小脚,我曾经问过奶奶,为什么不觉疼呢?奶奶笑着说,习惯了就不疼了。那时,我小小的脑袋就是弄不明白,好好的脚为什么要裹成尖尖的竹笋样呢?暖暖的春日里,奶奶把做饭用的矮方桌放在院子里阳光下,然后抱出一堆不能穿的旧衣服,剪成一片片的方布片。浆糊是提前做好的,是用白面在水里煮成的,很粘很稠。奶奶先把矮饭桌用水洒湿,然后铺上一层旧报纸,仔细铺平,粘牢,接着涂抹浆糊,匀匀的抹上一层,接着就开始铺那些旧方布,一块一块的,仔细拼贴,这样铺完一层布,再涂抹浆糊,再铺布。一般要铺三至五层布就可以了,奶奶铺的很慢很仔细,把整个桌面铺的厚薄均匀一致。最后把铺好湿袼褙的矮方桌斜立在阳光下晾晒。等干透了,这一张袼褙就算做好了。
千层底布鞋的底要用五层袼褙粘在一起,然后用细麻线一针一线密密麻麻缝在一起。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等我们睡下,妈妈坐在床沿上,就着昏暗的油灯,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鞋底很厚,直接用针穿是穿不透的,要先用针锥扎个眼,然后才能穿针,针锥是用很粗大的针做成的,它有一个很容易用力的手把。虽然是顺着眼再穿针,也是非常费力的,看看那些时常折断的针,就能明白纳鞋底有多费力。紧线时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常常,油灯下,我躺在床上,看着母亲随着钢针的上下翻动,身躯微微晃动,那动作娴熟优雅,这一刻,我就感觉那夜是多么的温謦和安宁。麻线抽动的嗤嗤声,像极了一首舒缓的催眠曲,伴我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如今,很少有人自己做鞋了。虽然受够了胶鞋、皮鞋、塑料鞋的臭脚丫子,才明白了布鞋吸水性强,穿上它干燥舒适,暖和无臭,走路时粘脚轻便,但是太费时了,在这个经济时代,时间就是金钱,就是一切,谁还会去浪费那个时间呢?想穿过去那种手工千层底布鞋,去内联升买双就可以了,就是有点小贵。
在以前缺少成品鞋的农村,不但做母亲的要给子女做鞋,那些还未过门的年轻媳妇也要给准丈夫做鞋。她们要用这双精致结实的鞋,表达自己的深情厚意,展示自己的灵巧与聪明能干。后来,富裕了,成品鞋多了,她们就改做了简单的鞋垫。那一双双做工精致,鲜花怒放的鞋垫不知包含了多少深情和爱意!现在,连鞋垫也没人做了,女人手巧,在现代人眼里已不是那么重要了。
某些东西也许只属于某些时代。如今,家乡大大小小的工厂多了,树梢的鸟窝没了。它们没有跟上乡村飞奔的脚步,而永远留在了我的童年。摸鸟窝的顽童也不见了,安静的教室里多了一批又一批的小胖墩﹑小眼镜。田野里吱吱的蝈蝈声听不到了,它们早已从乡间的沟壑飞进了城市的金漆虫笼,那日日的鼓翅长鸣不知是在高歌还是在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