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沉雪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青海,一个风光旖旎充满诗意的地方。白云流浪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悠闲的牛羊流连于星星点点的花海之中。
青海,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地方。玲珑剔透的青海湖像宝镜一般闪闪发光,湖边的雪山草地连绵起伏,向着神圣的远方不断舒展延伸。
青海,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金银滩上盛开着灿烂的金露梅和多情的银露梅,它们滋润盛开了美丽的爱情,滋润诞生了传唱久远的爱情的旋律。
青海,又是一个非常神秘而遥远的地方。古诗中的青海,充满了阴森和恐怖。每当读到边塞诗人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脑海中就不由闪现出边地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闪现出唐蕃战争悲壮的场景;每当读到“诗圣”杜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诗句,心中便顿生彻骨透寒般的凄凉,顿生从未有过的悲怆。
啊,青海,我梦魂萦绕的地方!你究竟是王洛宾的情歌,还是王昌龄的呐喊、杜甫的悲吟?你究竟是爱情的天堂,还是战争的地狱?
青海,连同那刚刚开通的青藏铁路,在我梦中千次万次地出现。可越是这样,你在我心中的形象就越是模糊;越是这样,我就对你越加爱恋和向往!
今年初秋,终于有幸与朋友们结伴一游青海,追梦青海湖,漫步金银滩,使我能够亲身感受青海的神秘和美丽,体悟这片神奇土地的苍凉和深沉。
当经兰州转乘去往西宁的火车,经过河湟谷地的时候,我才发现青海其实和我们河西走廊并不遥远。从地图上看,它和我们仅仅只有祁连山一山之隔——长长的祁连山像一条带子一样将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从中间一分为二;但在心理上,我们却似乎觉得和青海隔了千山万水,这一道山的距离似乎有千里万里,它不知阻断了多少代人追寻的目光和探索的脚步,使原本不应陌生的地方变得异常遥远和神秘
一到西宁,走下火车,就感觉被一种无比热烈的气氛包围。车站两旁挂满了庆祝青藏高原通车运营的五颜六色的标语,周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充满了城市的繁华。一路走过,一股股酥油味带着高原和草原的气息扑面而来,代替了路途中铁路两旁麦田纵横的庄稼气息,逐渐消除了我们心中那种原本陌生的感觉,拉近了我们与青藏高原的距离。
安顿好住宿,吃过午饭,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赶往塔尔寺。塔尔寺离西宁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坐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的莲花山坳上,是黄教(因藏传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改戴桃形尖顶黄色僧帽,所以由他创建的教派被俗称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由于宗喀巴在这里诞生,这里被看作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祥地,也被誉为“第二蓝毗尼园”蓝毗尼园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用“第二蓝毗尼园”来称呼塔尔寺,足见塔尔寺与宗喀巴在藏传佛教和信民心中神圣、崇高的地位。
塔尔寺依山而建,气势恢宏,瑰丽壮观,我们都被它那浓郁的民族特色深深地吸引了。进入寺院,又看到了规模宏大、题材丰富的酥油花,看到了色调和谐、工艺精湛的壁画和构图别致、色泽绮丽的堆绣,它们被称为“塔尔寺三绝”它们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藏族文化和藏族艺术恒久的魅力。而看过之后,最震撼我们心灵的,是藏族同胞在朝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屈的意志和虔诚的宗教信仰。
在塔尔寺前宽阔的广场上,在洁白耀眼的八宝如意塔前,我们看到了一队队朝拜的藏族群众。他们全身仆地,起身,前走三步,又一次全身仆地;然后再起身,再前走三步,再一次全身仆地而每一次跪拜,都要做到额头、双手、双膝着地,即佛教中所说的“五体投地”
脚下是坚硬的石板,身旁是喧闹的游人,但石板的坚硬消磨不了他们坚强的意志,游人的喧闹动摇不了他们虔诚的信念,他们仿佛什么都没有看到,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仍旧一心一意地朝拜,只是仍旧三步一磕头朝着前方趲行。
那一幕幕朝拜的情景,永远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那一连串三步一磕头的动作,分明是在全神贯注地丈量自己的灵魂,丈量自己的信仰。
我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那一刻,我突然强烈地感受到:人,绝对不能失去精神;人,绝对不能失去信仰;人,绝对不能失去灵魂。
在塔尔寺内释迦佛殿的门口,我们又看到了一个个穿着华贵藏袍藏靴的牧民,看到了一个个穿着红色僧袍的喇嘛,他们不再像广场上的群众那样一路劳顿、尘土满面,他们膝下铺着松软的毛毯,铺着美丽的羊毛卡垫,一样地全身仆地,起身,再一次全身仆地,起身,一心一意地朝拜着
这,既是肉体的朝拜,更是精神的朝拜!在这宗教的氛围里,在这虔诚的信仰里,隐藏着一个隐秘的世界,一片神异的宇宙,它与我们寄身所在的现实的宇宙同时存在着,这,就是充满灵性的灵魂王国,就是充满幸福感觉的精神世界。
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随旅行团前往青海湖。高原上的空气特别地纯净,天空非常地透明,而天气变化比较快,一会儿阴雨绵绵,一会儿又晴空万里。汽车在青藏公路上疾驰。毕竟是地处西部边地的高原,由于地广人稀,由于还没有进行完全现代化的开发,路上车不多,行人也不多,时而能看到远方的牧人和牛羊。突然置身于如此空旷的地带,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叫天的辽阔,什么叫地的旷远,什么叫自然的神秘,什么叫人的孤独。那空旷的草原,好像在展示着她今日的灿烂;那遥远的起伏不定的雪山和阴晴不定的天气,又好像在诉说着她昨日的沧桑。
一路上,我们经过了清泠温顺的倒淌河,经过了象征民族团结的日月山,经过了载着战争记忆的唐蕃古战场。虽然我的脑海中不时闪现王昌龄和杜甫的诗句,但是往事如烟,逝者如斯,现在的这里草盛马肥,早已没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的痕迹,没有了“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声息,代之出现的是青藏高原开发的希望和热潮。这种希望和热潮,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多少淡化了我们旅途中的寂寞情绪。
汽车不停地向着青海湖奔跑。由于离青海湖还远,由于一路是空旷平缓的草原,我们便在不知不觉间有些疲倦了。
这时,导游小杜提醒我们注意看看前方。原来是一家朝拜青海湖的藏族同胞。小杜讲,她每天带团去青海湖,每天都能在公路上看到这家朝拜的牧民。她带着团从初夏度过了盛夏,进入了秋天,眼看着天气渐渐转凉了,鸟岛上的鸟也飞走了,去青海湖的游客也越来越少了,可这家藏族同胞朝拜的步子却没有停止,他们依旧磕着等身长的头、沿着公路一直向青海湖朝拜。小杜每天都看到他们离前一天的地方远了一些,离青海湖近了一些。对于导游来讲,他们年年都看到许许多多朝拜的群众,他们对这些情况已经非常地熟悉了。这些朝拜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磕着长头一年两年地向塔尔寺朝拜,向青海湖朝拜,向拉萨朝拜,向他们心中每一个神圣的地方朝拜,他们生活的最高目的就是朝拜。在这里,信仰是幸福的尺度,虔诚是欢喜的标准。在朝拜的路上,有的老人死了,但他们死而无憾,大家都相信死了的老人是奔来世去了,因为有佛的关照,他的来世一定非常非常美好。后辈们因此更加坚定了信心,寸土不落地向着千里之外的圣地朝圣而去。在他们朝拜的前方,永远充满着佛陀神秘的微笑。
所不同的是,生活水平条件差一些的,他们推着手推车,带着帐篷,带着吃的喝的,带着孩子来朝拜;生活水平好一些的,开着拖拉机,带着帐篷,带着吃的喝的,带着孩子来朝拜。可以想象,等他们将来的生活更好了,他们肯定还会来朝拜,他们可能会开着小汽车,带着物品,一如既往地向着他们心中神圣的地方,向着他们的信仰,向着他们的理想,执著地朝拜。
这些朝拜的情景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长时间地占据着我的心理空间。我从青海回家以后,找出珍藏的高原作家杨志军的散文集远去的藏獒,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我知道,对于藏民的生活,我基本上处于无知;对于藏民的信仰,我一点都不了解。但是在塔尔寺,在去往青海湖的路上,我亲眼目睹了他们感人的朝圣仪式。他们是一群信仰的追寻者,一群生活的理想主义者,我被他们虔诚的举动深深地震撼了。因此,我非常尊敬他们,非常敬畏青藏高原,特别想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的风俗和高原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阅读远去的藏獒,以弥补我对高原生活的无知,以廓清我因受一些时俗观点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的认识,以重新找到自己信仰和理想的支点。
在这里,我摘录杨志军先生几段特别好的话,我觉得这两段话永远值得我记取,永远值得我体味,也永远值得一切热爱青藏高原的人们学习。
这(朝拜)是信仰的力量,是生命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对生与死的超越,是对视死如归这样一种义士品格高人境界的最平凡的演示。而在人的这一生里,在物质世界亲情世界享乐世界的无穷魅惑中,有什么比视死如归更能成为我们因为缺少而又亟待拥有的龙马精神呢?什么叫“涅槃常乐条条都是庄严路,生死轮回处处总成解脱场”?这就是。
人最重要的应该是对生命、对自然怀有一种敬父敬母般的柔情蜜意。一个人,一生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就是虔诚地热恋,包括热恋自然,热恋自己的灵魂。
最可怕的,应该是把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说成是忠于传统、尊重习惯,又把真正的忠于传统、尊重习惯说成是愚昧无知、冥顽不灵。也就是说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国民心理”来对待青藏高原的“国民心理”因为国民心理永远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第一尺度。
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将虔诚与愚昧等同,不能将传统和落后划等号,更不能错误地认为信仰就是现代文明的敌人。对于失去心灵,失去精神,失去信仰,从而深陷于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泥淖的现代人而言,有太多太多这方面的教训值得吸取。因此,我们更需要用藏族同胞那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用他们那种对事对物极其虔诚、极其纯净的心灵来拯救我们失落的信仰和灵魂。
我非常喜欢国画,喜欢那种以朴素的黑白灰为主色调、以简练而概括的线条造型来诠释生活诠释人生的艺术样式。但是当我曾经面对一幅幅满脸皱纹、眼神中写满了苦难和沧桑的藏民人物画的时候,不论是名满中华的周思聪的精妙笔墨,还是长期生存于西北、熟悉藏族同胞生活的年轻画家的精心创作,我都觉得难以理解,我都对他们表现藏族同胞那艰辛生活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现在,当我亲身体验了青藏高原的辽阔,亲眼目睹了藏族同胞坚定的生活和宗教信仰、看到了他们额头上一道道布满沧桑阅历的皱纹的时候,我终于开始理解画家们的创作心理了,终于开始理解画家们那些画作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了,尽管我知道,我体验到的还很少很少,我理解到的还很浅很浅。
一路上,导游讲了许多青海湖的知识。
青海湖在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布”或“安木多”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因为青海的存在,才有了“青海省”这个名字,派生出“青海省”(1928年)以后,为了和“青海”有所区别,就在“青海”后面加了一个“湖”字,就这样,原来的“青海”变成了“青海省的湖”
在藏民的心中,青海湖是神所居住的地方,他们从来不吃湖里的湟鱼,如果有可能,他们就会以无比虔诚的心情环湖朝拜,以求神灵庇佑,吉祥安宁。
汽车行驶在环湖公路上,离青海湖越来越近了,我们的心情也开始激动起来。
远远地,一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纯净的雪山草地之间;远远地,一块明亮的宝镜悬挂在纯净的天边,闪闪发光。
是青海湖到了。
... -->>
青海,一个风光旖旎充满诗意的地方。白云流浪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悠闲的牛羊流连于星星点点的花海之中。
青海,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地方。玲珑剔透的青海湖像宝镜一般闪闪发光,湖边的雪山草地连绵起伏,向着神圣的远方不断舒展延伸。
青海,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金银滩上盛开着灿烂的金露梅和多情的银露梅,它们滋润盛开了美丽的爱情,滋润诞生了传唱久远的爱情的旋律。
青海,又是一个非常神秘而遥远的地方。古诗中的青海,充满了阴森和恐怖。每当读到边塞诗人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脑海中就不由闪现出边地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闪现出唐蕃战争悲壮的场景;每当读到“诗圣”杜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诗句,心中便顿生彻骨透寒般的凄凉,顿生从未有过的悲怆。
啊,青海,我梦魂萦绕的地方!你究竟是王洛宾的情歌,还是王昌龄的呐喊、杜甫的悲吟?你究竟是爱情的天堂,还是战争的地狱?
青海,连同那刚刚开通的青藏铁路,在我梦中千次万次地出现。可越是这样,你在我心中的形象就越是模糊;越是这样,我就对你越加爱恋和向往!
今年初秋,终于有幸与朋友们结伴一游青海,追梦青海湖,漫步金银滩,使我能够亲身感受青海的神秘和美丽,体悟这片神奇土地的苍凉和深沉。
当经兰州转乘去往西宁的火车,经过河湟谷地的时候,我才发现青海其实和我们河西走廊并不遥远。从地图上看,它和我们仅仅只有祁连山一山之隔——长长的祁连山像一条带子一样将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从中间一分为二;但在心理上,我们却似乎觉得和青海隔了千山万水,这一道山的距离似乎有千里万里,它不知阻断了多少代人追寻的目光和探索的脚步,使原本不应陌生的地方变得异常遥远和神秘
一到西宁,走下火车,就感觉被一种无比热烈的气氛包围。车站两旁挂满了庆祝青藏高原通车运营的五颜六色的标语,周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充满了城市的繁华。一路走过,一股股酥油味带着高原和草原的气息扑面而来,代替了路途中铁路两旁麦田纵横的庄稼气息,逐渐消除了我们心中那种原本陌生的感觉,拉近了我们与青藏高原的距离。
安顿好住宿,吃过午饭,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赶往塔尔寺。塔尔寺离西宁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坐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的莲花山坳上,是黄教(因藏传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改戴桃形尖顶黄色僧帽,所以由他创建的教派被俗称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由于宗喀巴在这里诞生,这里被看作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祥地,也被誉为“第二蓝毗尼园”蓝毗尼园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用“第二蓝毗尼园”来称呼塔尔寺,足见塔尔寺与宗喀巴在藏传佛教和信民心中神圣、崇高的地位。
塔尔寺依山而建,气势恢宏,瑰丽壮观,我们都被它那浓郁的民族特色深深地吸引了。进入寺院,又看到了规模宏大、题材丰富的酥油花,看到了色调和谐、工艺精湛的壁画和构图别致、色泽绮丽的堆绣,它们被称为“塔尔寺三绝”它们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藏族文化和藏族艺术恒久的魅力。而看过之后,最震撼我们心灵的,是藏族同胞在朝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屈的意志和虔诚的宗教信仰。
在塔尔寺前宽阔的广场上,在洁白耀眼的八宝如意塔前,我们看到了一队队朝拜的藏族群众。他们全身仆地,起身,前走三步,又一次全身仆地;然后再起身,再前走三步,再一次全身仆地而每一次跪拜,都要做到额头、双手、双膝着地,即佛教中所说的“五体投地”
脚下是坚硬的石板,身旁是喧闹的游人,但石板的坚硬消磨不了他们坚强的意志,游人的喧闹动摇不了他们虔诚的信念,他们仿佛什么都没有看到,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仍旧一心一意地朝拜,只是仍旧三步一磕头朝着前方趲行。
那一幕幕朝拜的情景,永远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那一连串三步一磕头的动作,分明是在全神贯注地丈量自己的灵魂,丈量自己的信仰。
我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那一刻,我突然强烈地感受到:人,绝对不能失去精神;人,绝对不能失去信仰;人,绝对不能失去灵魂。
在塔尔寺内释迦佛殿的门口,我们又看到了一个个穿着华贵藏袍藏靴的牧民,看到了一个个穿着红色僧袍的喇嘛,他们不再像广场上的群众那样一路劳顿、尘土满面,他们膝下铺着松软的毛毯,铺着美丽的羊毛卡垫,一样地全身仆地,起身,再一次全身仆地,起身,一心一意地朝拜着
这,既是肉体的朝拜,更是精神的朝拜!在这宗教的氛围里,在这虔诚的信仰里,隐藏着一个隐秘的世界,一片神异的宇宙,它与我们寄身所在的现实的宇宙同时存在着,这,就是充满灵性的灵魂王国,就是充满幸福感觉的精神世界。
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随旅行团前往青海湖。高原上的空气特别地纯净,天空非常地透明,而天气变化比较快,一会儿阴雨绵绵,一会儿又晴空万里。汽车在青藏公路上疾驰。毕竟是地处西部边地的高原,由于地广人稀,由于还没有进行完全现代化的开发,路上车不多,行人也不多,时而能看到远方的牧人和牛羊。突然置身于如此空旷的地带,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叫天的辽阔,什么叫地的旷远,什么叫自然的神秘,什么叫人的孤独。那空旷的草原,好像在展示着她今日的灿烂;那遥远的起伏不定的雪山和阴晴不定的天气,又好像在诉说着她昨日的沧桑。
一路上,我们经过了清泠温顺的倒淌河,经过了象征民族团结的日月山,经过了载着战争记忆的唐蕃古战场。虽然我的脑海中不时闪现王昌龄和杜甫的诗句,但是往事如烟,逝者如斯,现在的这里草盛马肥,早已没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的痕迹,没有了“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声息,代之出现的是青藏高原开发的希望和热潮。这种希望和热潮,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多少淡化了我们旅途中的寂寞情绪。
汽车不停地向着青海湖奔跑。由于离青海湖还远,由于一路是空旷平缓的草原,我们便在不知不觉间有些疲倦了。
这时,导游小杜提醒我们注意看看前方。原来是一家朝拜青海湖的藏族同胞。小杜讲,她每天带团去青海湖,每天都能在公路上看到这家朝拜的牧民。她带着团从初夏度过了盛夏,进入了秋天,眼看着天气渐渐转凉了,鸟岛上的鸟也飞走了,去青海湖的游客也越来越少了,可这家藏族同胞朝拜的步子却没有停止,他们依旧磕着等身长的头、沿着公路一直向青海湖朝拜。小杜每天都看到他们离前一天的地方远了一些,离青海湖近了一些。对于导游来讲,他们年年都看到许许多多朝拜的群众,他们对这些情况已经非常地熟悉了。这些朝拜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磕着长头一年两年地向塔尔寺朝拜,向青海湖朝拜,向拉萨朝拜,向他们心中每一个神圣的地方朝拜,他们生活的最高目的就是朝拜。在这里,信仰是幸福的尺度,虔诚是欢喜的标准。在朝拜的路上,有的老人死了,但他们死而无憾,大家都相信死了的老人是奔来世去了,因为有佛的关照,他的来世一定非常非常美好。后辈们因此更加坚定了信心,寸土不落地向着千里之外的圣地朝圣而去。在他们朝拜的前方,永远充满着佛陀神秘的微笑。
所不同的是,生活水平条件差一些的,他们推着手推车,带着帐篷,带着吃的喝的,带着孩子来朝拜;生活水平好一些的,开着拖拉机,带着帐篷,带着吃的喝的,带着孩子来朝拜。可以想象,等他们将来的生活更好了,他们肯定还会来朝拜,他们可能会开着小汽车,带着物品,一如既往地向着他们心中神圣的地方,向着他们的信仰,向着他们的理想,执著地朝拜。
这些朝拜的情景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长时间地占据着我的心理空间。我从青海回家以后,找出珍藏的高原作家杨志军的散文集远去的藏獒,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我知道,对于藏民的生活,我基本上处于无知;对于藏民的信仰,我一点都不了解。但是在塔尔寺,在去往青海湖的路上,我亲眼目睹了他们感人的朝圣仪式。他们是一群信仰的追寻者,一群生活的理想主义者,我被他们虔诚的举动深深地震撼了。因此,我非常尊敬他们,非常敬畏青藏高原,特别想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的风俗和高原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阅读远去的藏獒,以弥补我对高原生活的无知,以廓清我因受一些时俗观点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的认识,以重新找到自己信仰和理想的支点。
在这里,我摘录杨志军先生几段特别好的话,我觉得这两段话永远值得我记取,永远值得我体味,也永远值得一切热爱青藏高原的人们学习。
这(朝拜)是信仰的力量,是生命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对生与死的超越,是对视死如归这样一种义士品格高人境界的最平凡的演示。而在人的这一生里,在物质世界亲情世界享乐世界的无穷魅惑中,有什么比视死如归更能成为我们因为缺少而又亟待拥有的龙马精神呢?什么叫“涅槃常乐条条都是庄严路,生死轮回处处总成解脱场”?这就是。
人最重要的应该是对生命、对自然怀有一种敬父敬母般的柔情蜜意。一个人,一生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就是虔诚地热恋,包括热恋自然,热恋自己的灵魂。
最可怕的,应该是把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说成是忠于传统、尊重习惯,又把真正的忠于传统、尊重习惯说成是愚昧无知、冥顽不灵。也就是说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国民心理”来对待青藏高原的“国民心理”因为国民心理永远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第一尺度。
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将虔诚与愚昧等同,不能将传统和落后划等号,更不能错误地认为信仰就是现代文明的敌人。对于失去心灵,失去精神,失去信仰,从而深陷于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泥淖的现代人而言,有太多太多这方面的教训值得吸取。因此,我们更需要用藏族同胞那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用他们那种对事对物极其虔诚、极其纯净的心灵来拯救我们失落的信仰和灵魂。
我非常喜欢国画,喜欢那种以朴素的黑白灰为主色调、以简练而概括的线条造型来诠释生活诠释人生的艺术样式。但是当我曾经面对一幅幅满脸皱纹、眼神中写满了苦难和沧桑的藏民人物画的时候,不论是名满中华的周思聪的精妙笔墨,还是长期生存于西北、熟悉藏族同胞生活的年轻画家的精心创作,我都觉得难以理解,我都对他们表现藏族同胞那艰辛生活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现在,当我亲身体验了青藏高原的辽阔,亲眼目睹了藏族同胞坚定的生活和宗教信仰、看到了他们额头上一道道布满沧桑阅历的皱纹的时候,我终于开始理解画家们的创作心理了,终于开始理解画家们那些画作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了,尽管我知道,我体验到的还很少很少,我理解到的还很浅很浅。
一路上,导游讲了许多青海湖的知识。
青海湖在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布”或“安木多”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因为青海的存在,才有了“青海省”这个名字,派生出“青海省”(1928年)以后,为了和“青海”有所区别,就在“青海”后面加了一个“湖”字,就这样,原来的“青海”变成了“青海省的湖”
在藏民的心中,青海湖是神所居住的地方,他们从来不吃湖里的湟鱼,如果有可能,他们就会以无比虔诚的心情环湖朝拜,以求神灵庇佑,吉祥安宁。
汽车行驶在环湖公路上,离青海湖越来越近了,我们的心情也开始激动起来。
远远地,一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纯净的雪山草地之间;远远地,一块明亮的宝镜悬挂在纯净的天边,闪闪发光。
是青海湖到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