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5du5.co,勒胡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司马睿嗫嚅着说,我知道自己错了,这不是允许卫展他们三家北渡了嘛……
刘隗说这不够啊——“三家虽渡,其余侨客,焉知与裴氏无亲?若只允三家渡,一则乱建康之法,伤大王之明,二则亦启裴公疑窦。若知有锁江之事,裴公又将如何揣测大王心意?今中州虽复,户口多失,若不使侨客归乡,势难稳固,裴公岂能不虑此?大王何以反要逆其意而行呢?”
司马睿沉吟不语。
刁协趁机就说了:“从来署吏命宰,合则留,不合则去,即‘百二掾’中,若有怀念桑梓而轻弃大王者,由他自去便了,难道反要强留不忠之人在大王左右吗?我等可以对天盟誓,必不弃大王而北,乡梓虽好,将来棺木归葬可也。”刘隗连连点头:“末吏之心,亦与此同,大王详审。”
司马睿说对于你们二位,我自然是信任的,但我也相信王导、庾亮他们,不会轻易弃我而去……
刘隗道:“庾亮以为只要锁江,不放侨客北归,风浪即可渐渐止息,此言大谬!即能留彼等之身,不能留彼等之心,自此怨恨大王,建康之政将更紊乱。且长安若闻此事,止一道令,便可使大王多年劳苦,尽数掷于东流之水!”
司马睿皱眉问道:“何得如此?若如卿言,长安将何以待我,罢我丞相之职么?”
刁协摇摇头:“大王宗室长者,岂可遽罢?然大王封国本在琅琊,若朝命使诸藩归国,或使大王入朝进谒,大王又将如何应对啊?”中原太平了,曹嶷也归附了,那么琅琊国即便不说是稳如泰山,暂时也还不会遭逢警讯,你身为琅琊王,要么入朝,要么归国,凭什么长期滞留在建康不肯走哪?
司马睿听闻此言,当即就惊得面如土色。
可是刁协的假设还没有完:“今天子为吴王之子也……”司马邺本来是吴敬王司马晏的第三子,司马晏是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的异母兄弟,纯是靠着如此近的血缘关系,司马邺才得在长安继位,且并没有引发继承资格上太大的非议——“若使人绍吴王之业,且归藩治国,大王又将如何应对啊?”江左膏腴之地,尽在三吴,倘若某天突然降下来一个吴王,直接把吴郡甚至吴兴、毗陵等郡全都拿走了,试问你在建康还能呆得住吗?
“且或加西阳、南顿、汝南等王都督扬州事,大王又将何以制之?”
司马睿听着都快哭出来了。他本人并没有什么野心,所以很看重虚拟的名分,而非实际的权柄——况且就算论及权柄,建康之政也是操持在以琅琊王氏为首的豪门大族手中,他本人不过一面临时挑起来的大旗罢了。那么倘若朝廷把这面大旗给拔掉呢?或者刻意地往江东多竖几面大旗呢?即便王导、庾亮等人再忠心,你敢保证其他家族不会左右摇摆甚至迎风转向?
关键是琅琊虽为大国,国王论血缘却距离皇室比较疏远,司马睿本人的威信全是大族们哄抬起来的,但人家既然能够扶持你,也随时都可以抛弃你啊。在原本的历史上,就因为这点先天不足,导致了东晋建立后,“王与马,共天下”,皇权衰微,门阀势大,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刘裕篡位、南朝开始才终于有所改变。
所以司马睿都快被刁协一番假设、虚构给吓哭了,急忙避席俯身,问道:“若如卿言,我恐怕性命难全——今当如何做,还请二卿教我。”
刁协、刘隗赶紧叩头,以示不敢。随即刁协就提出了他的主张:“为今之计,唯有罢锁江之禁,且捕拿庾亮,云乃矫命,大王实不知此事,如此或可释裴公之疑也。”
刘隗则说:“若止如此,恐仍不够,大王可请东海太妃致信裴公,剖明心志,云绝无外于朝廷之意,愿为朝廷久镇江东,以候社稷大安。臣自请出使长安,必要说服裴公,或改封大王为吴王,或仍加大王都督扬州甚至荆、江等诸州军事。唯有如此,江左才可保安,大王亦将带砺山河,子孙永固!”
最终司马睿听信了刘、刁二人之言,这才急忙派人去捕拿庾亮。
实话说,刘、刁二人所进确实是忠言,即便不是为国家社稷考虑,也是为司马睿自身考虑。因为司马睿在身份上的先天不足,当时江左罕有士人会想着任由江北打成一锅粥,我只八风不动,要在江南新立一位天子的,多数人只是想为家族保有一片尚算太平的居处而已。正是因为司马睿宽厚,乃至于软弱,所以才适合做门阀的共主。
其中刘隗、刁协,因为本身家族势力不强,在政治理念上还是偏向于皇权大一统的,所以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们在拥立了司马睿之后,就劝其行法家之道,巩固皇权,制压门阀势力。只因门阀势大,而刘、刁二人又不擅长团结友朋,才导致四下皆敌,最终王敦起兵东向,刁协遇害,刘隗投赵。
王敦取胜的最直接原因,其实正是司马睿软弱个性使然,刘、刁建议他尽诛在建康的王氏族人,他却不肯听从——刘、刁之败,其实王导乃至庾亮都是乐见其成的,则有这些大族在建康,或明或暗地做内应,官兵又焉有不败之理啊?
而在这条时间线上,虽然司马睿尚未登基,刘隗、刁协也没能执江左之政,但他们对王导所代表的世家大族,却已然心生出了反感。江左应该是朝廷的,至不济也该是诸侯王的,什么时候轮到门阀来主掌政权了?而且王氏势力过大,王导实执建康之政,王敦重兵在手,虎踞上游,无论对于国家社稷,还是建康政权,乃至司马睿本人,都绝非好事。故此他们才趁机攻讦庾亮,想要先斩断王导的一根臂膀。
随即刘隗便奉命北渡,前往长安,游说执政的裴该等公卿去了。庾亮被捕下狱,经过王导、周顗等人反复规劝司马睿,这才终于得到赦免,但被罢职,勒令归家反省……
sp; 司马睿嗫嚅着说,我知道自己错了,这不是允许卫展他们三家北渡了嘛……
刘隗说这不够啊——“三家虽渡,其余侨客,焉知与裴氏无亲?若只允三家渡,一则乱建康之法,伤大王之明,二则亦启裴公疑窦。若知有锁江之事,裴公又将如何揣测大王心意?今中州虽复,户口多失,若不使侨客归乡,势难稳固,裴公岂能不虑此?大王何以反要逆其意而行呢?”
司马睿沉吟不语。
刁协趁机就说了:“从来署吏命宰,合则留,不合则去,即‘百二掾’中,若有怀念桑梓而轻弃大王者,由他自去便了,难道反要强留不忠之人在大王左右吗?我等可以对天盟誓,必不弃大王而北,乡梓虽好,将来棺木归葬可也。”刘隗连连点头:“末吏之心,亦与此同,大王详审。”
司马睿说对于你们二位,我自然是信任的,但我也相信王导、庾亮他们,不会轻易弃我而去……
刘隗道:“庾亮以为只要锁江,不放侨客北归,风浪即可渐渐止息,此言大谬!即能留彼等之身,不能留彼等之心,自此怨恨大王,建康之政将更紊乱。且长安若闻此事,止一道令,便可使大王多年劳苦,尽数掷于东流之水!”
司马睿皱眉问道:“何得如此?若如卿言,长安将何以待我,罢我丞相之职么?”
刁协摇摇头:“大王宗室长者,岂可遽罢?然大王封国本在琅琊,若朝命使诸藩归国,或使大王入朝进谒,大王又将如何应对啊?”中原太平了,曹嶷也归附了,那么琅琊国即便不说是稳如泰山,暂时也还不会遭逢警讯,你身为琅琊王,要么入朝,要么归国,凭什么长期滞留在建康不肯走哪?
司马睿听闻此言,当即就惊得面如土色。
可是刁协的假设还没有完:“今天子为吴王之子也……”司马邺本来是吴敬王司马晏的第三子,司马晏是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的异母兄弟,纯是靠着如此近的血缘关系,司马邺才得在长安继位,且并没有引发继承资格上太大的非议——“若使人绍吴王之业,且归藩治国,大王又将如何应对啊?”江左膏腴之地,尽在三吴,倘若某天突然降下来一个吴王,直接把吴郡甚至吴兴、毗陵等郡全都拿走了,试问你在建康还能呆得住吗?
“且或加西阳、南顿、汝南等王都督扬州事,大王又将何以制之?”
司马睿听着都快哭出来了。他本人并没有什么野心,所以很看重虚拟的名分,而非实际的权柄——况且就算论及权柄,建康之政也是操持在以琅琊王氏为首的豪门大族手中,他本人不过一面临时挑起来的大旗罢了。那么倘若朝廷把这面大旗给拔掉呢?或者刻意地往江东多竖几面大旗呢?即便王导、庾亮等人再忠心,你敢保证其他家族不会左右摇摆甚至迎风转向?
关键是琅琊虽为大国,国王论血缘却距离皇室比较疏远,司马睿本人的威信全是大族们哄抬起来的,但人家既然能够扶持你,也随时都可以抛弃你啊。在原本的历史上,就因为这点先天不足,导致了东晋建立后,“王与马,共天下”,皇权衰微,门阀势大,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刘裕篡位、南朝开始才终于有所改变。
所以司马睿都快被刁协一番假设、虚构给吓哭了,急忙避席俯身,问道:“若如卿言,我恐怕性命难全——今当如何做,还请二卿教我。”
刁协、刘隗赶紧叩头,以示不敢。随即刁协就提出了他的主张:“为今之计,唯有罢锁江之禁,且捕拿庾亮,云乃矫命,大王实不知此事,如此或可释裴公之疑也。”
刘隗则说:“若止如此,恐仍不够,大王可请东海太妃致信裴公,剖明心志,云绝无外于朝廷之意,愿为朝廷久镇江东,以候社稷大安。臣自请出使长安,必要说服裴公,或改封大王为吴王,或仍加大王都督扬州甚至荆、江等诸州军事。唯有如此,江左才可保安,大王亦将带砺山河,子孙永固!”
最终司马睿听信了刘、刁二人之言,这才急忙派人去捕拿庾亮。
实话说,刘、刁二人所进确实是忠言,即便不是为国家社稷考虑,也是为司马睿自身考虑。因为司马睿在身份上的先天不足,当时江左罕有士人会想着任由江北打成一锅粥,我只八风不动,要在江南新立一位天子的,多数人只是想为家族保有一片尚算太平的居处而已。正是因为司马睿宽厚,乃至于软弱,所以才适合做门阀的共主。
其中刘隗、刁协,因为本身家族势力不强,在政治理念上还是偏向于皇权大一统的,所以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们在拥立了司马睿之后,就劝其行法家之道,巩固皇权,制压门阀势力。只因门阀势大,而刘、刁二人又不擅长团结友朋,才导致四下皆敌,最终王敦起兵东向,刁协遇害,刘隗投赵。
王敦取胜的最直接原因,其实正是司马睿软弱个性使然,刘、刁建议他尽诛在建康的王氏族人,他却不肯听从——刘、刁之败,其实王导乃至庾亮都是乐见其成的,则有这些大族在建康,或明或暗地做内应,官兵又焉有不败之理啊?
而在这条时间线上,虽然司马睿尚未登基,刘隗、刁协也没能执江左之政,但他们对王导所代表的世家大族,却已然心生出了反感。江左应该是朝廷的,至不济也该是诸侯王的,什么时候轮到门阀来主掌政权了?而且王氏势力过大,王导实执建康之政,王敦重兵在手,虎踞上游,无论对于国家社稷,还是建康政权,乃至司马睿本人,都绝非好事。故此他们才趁机攻讦庾亮,想要先斩断王导的一根臂膀。
随即刘隗便奉命北渡,前往长安,游说执政的裴该等公卿去了。庾亮被捕下狱,经过王导、周顗等人反复规劝司马睿,这才终于得到赦免,但被罢职,勒令归家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