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大明嫡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袁素泰脸上露出一抹笑容,低声道:“只等今岁这块地收获,上林苑监测出亩产,留出种子,双抢的时候就能抢种下去,待秋收之时,就能有更多的粮种,留待明年在城外各处皇庄栽种了。”
朱允熥点点头:“这事上林苑监熟稔,孤不便多说,妄加指摘,静候尔等喜讯。”
说着话,他已经是举目看向远处,好似在搜寻着什么。
袁素泰上前两步,到了朱允熥身边,低声问道:“太孙是在寻何物?”
第二百一十六章棉花和倒霉的任亨泰
朱允熥目视搜寻了好一阵,不曾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得不转头看向袁素泰这位上林苑监的右监正。
“袁监正可知,上林苑监里是够栽种织贝?”
袁素泰眼前一亮,挑着眉头道:“太孙说的可是浙花?”
朱允熥嘴里的织贝也就是棉花。是汉魏之时,对棉花的称呼。而袁素泰所说的浙花,同样是此时的江浙一带的人们对棉花的统称。
见袁素泰明白自己说的是什么,朱允熥点点头。
棉花其实很早之前就在中原有流行和种植的记录。
而由棉花制造的白叠布,更是价值千金,乃是非富即贵之人才能够享用的。
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大规模的种植。
在前宋的时候,黄道婆改进了织布机后,江南等地才有少量的种植。
譬如在湖南等地,棉花就被称之为江花。而在河北等地的时候,又被称之为北花。在应天城所在的江浙一带,还会被称之为袁素泰所说的浙花。
只是朝廷在杭州织造衙门的主要人物,从来都是丝绸,加上中原一直以来的习惯,棉花到现在都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应用和种植。
袁素泰见自己说的没错,便笑着开口道:“那织贝上林苑监也有种植,只是这东西虽然产出的花棉洁白如雪,柔软细腻、但取籽不易,加上织造成白叠布耗时费力。所以上林苑监也不过是只栽种了少许,就在前边不远处一块地。”
见上林苑监果然有种植棉花,朱允熥不由的暗自欣喜起来。
这时候的人们因为丝绸的原因,还没有发展到能高效快速为棉花取籽已经织造的工艺,但他懂!
这段时日忙里抽空的弄出了复合肥,如今上林苑监也因为自己去岁的一句话,从南疆弄回来了新的粮种。
这是在解决大明百姓们的粮食问题。
现在,只要将棉花的作用彻底的发掘出来,就能解决明人穿衣保暖的问题。
吃得饱,穿得暖。
在绝大多数时候,这两点才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单纯最简单的追求。
这厢,朱允熥已经示意袁素泰带着自己,去看棉花地。
后面的孙成迟疑跟上前,小声道:“三爷,天色快要晚了。”
总是夜幕之后回宫,做得多了,传出去总是不好听的。
朱允熥却只是哼哼了一声,未曾搭理孙成的担忧。
少顷,一行人就到了一片目下才栽种不就,高度刚到小腿位置的棉花地前。
这时候袁素泰已经是从一旁提了一桶水过来。
他走到朱允熥面前,看了一眼朱允熥满腿的泥水,低声道:“太孙可以洗洗。”
朱允熥也不曾在乎面子,就坐在一旁的土坡田埂上,一边冲洗着双腿,一边对躬身候在一旁的袁素泰询问道:“上林苑监栽种的织贝有多少?”
袁素泰回道:“今岁栽种有十来亩地。”
朱允熥又问:“产量如何?”
“去岁一亩地产量一石又八。”
朱允熥心里换算了一下,亩产不到两百斤的样子,因为当初家中有旱地栽种棉花,所以他很清楚的记得,当时是亩产两百五十斤左右。
不过考虑到现在的种子和种植方式,能有一百七八十斤的样子,也算得上是高产了。
就算是去掉种子的重量,一亩地的棉花也能做出十床棉被了。
朱允熥一想到当初自己自小就盖着足足十斤重的棉被,那种被实实在在的包裹着的温暖感,至今难忘。
只要一家百姓一年种上一亩,就足够一家人四季更换的棉被所用了。
甚至他已经延展联想到,用棉花来制造棉甲的问题了。
北地苦寒,军中将士一到冬季,基本就只能守着长城和长城外的一座座戍堡过冬。在冬季的战斗力,也几乎是肉眼可见的直线下降。
倒是那些牧民和草原上的敌人,大概是因为习惯了北地的寒冷,冬天时不时的还会对大明进行袭扰。
战争打的是什么?
打的就是一个后勤。
随着火器的发展,战争的方式将会越来越倾向于依靠军阵和兵器的先进程度。
袁素泰看着皇太孙自顾自的皱眉沉思,低头用足衣擦去脚上的水渍,将靴子套上,他小心翼翼的凑近过来,低声道:“太孙觉得织贝可担大用?”
宫里头就不缺冬天取暖的东西。
袁素泰见朱允熥这般看重,便觉得这要有大用场的。
朱允熥头一歪,看向袁素泰:“一亩地可产一百多斤,只要一亩地种上,就足够一户农家做成被褥过冬保暖了。”
袁素泰愣了愣:“织贝织造成被褥很是繁琐……”
朱允熥挥挥手:“... -->>
袁素泰脸上露出一抹笑容,低声道:“只等今岁这块地收获,上林苑监测出亩产,留出种子,双抢的时候就能抢种下去,待秋收之时,就能有更多的粮种,留待明年在城外各处皇庄栽种了。”
朱允熥点点头:“这事上林苑监熟稔,孤不便多说,妄加指摘,静候尔等喜讯。”
说着话,他已经是举目看向远处,好似在搜寻着什么。
袁素泰上前两步,到了朱允熥身边,低声问道:“太孙是在寻何物?”
第二百一十六章棉花和倒霉的任亨泰
朱允熥目视搜寻了好一阵,不曾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得不转头看向袁素泰这位上林苑监的右监正。
“袁监正可知,上林苑监里是够栽种织贝?”
袁素泰眼前一亮,挑着眉头道:“太孙说的可是浙花?”
朱允熥嘴里的织贝也就是棉花。是汉魏之时,对棉花的称呼。而袁素泰所说的浙花,同样是此时的江浙一带的人们对棉花的统称。
见袁素泰明白自己说的是什么,朱允熥点点头。
棉花其实很早之前就在中原有流行和种植的记录。
而由棉花制造的白叠布,更是价值千金,乃是非富即贵之人才能够享用的。
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大规模的种植。
在前宋的时候,黄道婆改进了织布机后,江南等地才有少量的种植。
譬如在湖南等地,棉花就被称之为江花。而在河北等地的时候,又被称之为北花。在应天城所在的江浙一带,还会被称之为袁素泰所说的浙花。
只是朝廷在杭州织造衙门的主要人物,从来都是丝绸,加上中原一直以来的习惯,棉花到现在都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应用和种植。
袁素泰见自己说的没错,便笑着开口道:“那织贝上林苑监也有种植,只是这东西虽然产出的花棉洁白如雪,柔软细腻、但取籽不易,加上织造成白叠布耗时费力。所以上林苑监也不过是只栽种了少许,就在前边不远处一块地。”
见上林苑监果然有种植棉花,朱允熥不由的暗自欣喜起来。
这时候的人们因为丝绸的原因,还没有发展到能高效快速为棉花取籽已经织造的工艺,但他懂!
这段时日忙里抽空的弄出了复合肥,如今上林苑监也因为自己去岁的一句话,从南疆弄回来了新的粮种。
这是在解决大明百姓们的粮食问题。
现在,只要将棉花的作用彻底的发掘出来,就能解决明人穿衣保暖的问题。
吃得饱,穿得暖。
在绝大多数时候,这两点才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单纯最简单的追求。
这厢,朱允熥已经示意袁素泰带着自己,去看棉花地。
后面的孙成迟疑跟上前,小声道:“三爷,天色快要晚了。”
总是夜幕之后回宫,做得多了,传出去总是不好听的。
朱允熥却只是哼哼了一声,未曾搭理孙成的担忧。
少顷,一行人就到了一片目下才栽种不就,高度刚到小腿位置的棉花地前。
这时候袁素泰已经是从一旁提了一桶水过来。
他走到朱允熥面前,看了一眼朱允熥满腿的泥水,低声道:“太孙可以洗洗。”
朱允熥也不曾在乎面子,就坐在一旁的土坡田埂上,一边冲洗着双腿,一边对躬身候在一旁的袁素泰询问道:“上林苑监栽种的织贝有多少?”
袁素泰回道:“今岁栽种有十来亩地。”
朱允熥又问:“产量如何?”
“去岁一亩地产量一石又八。”
朱允熥心里换算了一下,亩产不到两百斤的样子,因为当初家中有旱地栽种棉花,所以他很清楚的记得,当时是亩产两百五十斤左右。
不过考虑到现在的种子和种植方式,能有一百七八十斤的样子,也算得上是高产了。
就算是去掉种子的重量,一亩地的棉花也能做出十床棉被了。
朱允熥一想到当初自己自小就盖着足足十斤重的棉被,那种被实实在在的包裹着的温暖感,至今难忘。
只要一家百姓一年种上一亩,就足够一家人四季更换的棉被所用了。
甚至他已经延展联想到,用棉花来制造棉甲的问题了。
北地苦寒,军中将士一到冬季,基本就只能守着长城和长城外的一座座戍堡过冬。在冬季的战斗力,也几乎是肉眼可见的直线下降。
倒是那些牧民和草原上的敌人,大概是因为习惯了北地的寒冷,冬天时不时的还会对大明进行袭扰。
战争打的是什么?
打的就是一个后勤。
随着火器的发展,战争的方式将会越来越倾向于依靠军阵和兵器的先进程度。
袁素泰看着皇太孙自顾自的皱眉沉思,低头用足衣擦去脚上的水渍,将靴子套上,他小心翼翼的凑近过来,低声道:“太孙觉得织贝可担大用?”
宫里头就不缺冬天取暖的东西。
袁素泰见朱允熥这般看重,便觉得这要有大用场的。
朱允熥头一歪,看向袁素泰:“一亩地可产一百多斤,只要一亩地种上,就足够一户农家做成被褥过冬保暖了。”
袁素泰愣了愣:“织贝织造成被褥很是繁琐……”
朱允熥挥挥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