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5du5.co,乱世第一名相谢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谢安一生都是一个追求真性情的人,他也十分欣赏这种“有真情”的人。哪怕你啥正经事儿也干不了,但你有真情,不虚伪,他就会喜欢你,甚至护着你,比如他那个好弟弟谢万。而那种暗地里的苟且勾当,他是根本不屑于去做的。其实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历来的文化人这么推崇他的真正原因。谢安虽然在官场周旋了26年,而且处境一直都比较困难,但他却始终没有干过一件苟且的事。这可真是太难啦,以官场的卑劣阴险,能够鱼游其间,并成就辉煌,却不沾染自己的品质,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但到了谢安这里,这件事居然变成了现实。所以我们这些既想成就大功业,又还想保持住内心高洁和尊严的文化人们,才会对他着迷如此啊。
谢安就是毫不动摇地推举了谢玄,你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大家虽然都不反对他,但也不免私下里议论。看来这人的好名声,还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得来的,谢安如此“众望所归”,出了这么一点儿小问题,大家还都不依不饶呢。而十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时候,一向与谢家为敌的郗超,居然跑出来说话了。他曾经跟谢玄一起在桓温手下共事,对谢玄还是很了解。也许是他觉得以往对谢安太过份,但谢安并没有因此记恨他,并没有回过头来整他,心里有些愧得慌了?或者他就是觉得谢玄很有本事?
反正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大家正议论呢,郗超却忽然说,谢安违众举亲,这是有识人之明。谢玄肯定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举的,他是个有才干的人哪。人们一听,也觉得奇怪,这郗超什么时候竟来替谢家说话了?不过,郗超的话,虽然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但仍然有人不以为然。这个不声不响的谢玄,谁知道他有什么真本事?郗超一瞧还不行,又说,我跟谢玄当初一起在桓公府的时候,就知道他很懂得用人之道。从别人一点点小事儿上,他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最适合做什么,所以我才知道他是大才呢。郗超这么有理有据,大家才不说话了。他也由此留下了不以私怨而废国家大事的好名声。不过这其中,很可能又是我们谢太傅的为人起到了作用噢。
于是,经过这一番周折,谢安终于任命谢玄当上了兖州刺史,并征拜他为建武将军,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而从此后,我们谢玄将军一直作为叔叔最得力的助手,一生戎马,转战江淮之间,“每有征事,辄请为军锋”,为国家守卫京师。直到谢安去世的前一年,他也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于是,人们后来都这样称赞,当年谢相这个“举贤不避亲”,真是做得对呀……
无比及时的“王牌军”
谢玄领下兖州刺史,谢安和司马曜也对下游的军事部署进行了重新划分,实际上,随着谢玄回到下游,东晋就开始进入了真正的战备状态。来瞧下游现在的格局,谢安以司徒,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总摄下游;王蕴以徐州刺史,督江南晋陵诸军事(江南哪儿有什么军事,这王蕴正一心想要躲开那些出风头儿的事来“避嫌”呢,倒正好乐得自在);谢玄以兖州刺史,镇广陵,监江北诸军事(这时,谢玄资历还不行啊,所以还只能是个“监”)。那么实际上,“建康的生死存亡”这副天大的担子,就全都落到谢安和谢玄肩上来了。
谢安真是捏着一把汗哪,谢玄这孩子,虽然是他最看好的,但是谢玄真的能扛住吗?但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已经是费尽了苦心,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那么还是那句话,扛不住也得扛。宁死在疆场上,也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于是,谢安叮嘱谢玄,到了广陵,什么事儿都不要干,赶紧组建北府兵!谢玄领会了谢安的心思,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立即动身,赶奔广陵去了。
不容否认,这支北府兵的组建,也真是一个奇迹啊。谢玄领兖州刺史,是在公元377年的十月,然后他迅速地招募勇猛善战的将领,撑起这支军队。而第二年的四月,北府兵就在谢玄的指挥下,首次出现在了江淮战场。从开始组建到第一次出战,谢玄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然后又仅过了8个月,前秦就从东西两线同时发起了全面进攻。上游桓冲被压制,退守长江,秦军主力就开始转移到下游,局势一度十分危急,以至于谢安开始在建康布防。这时谢玄率军再度出战,先解救彭城,然后十分漂亮地4战4胜,以5万北府兵歼灭秦军14万人,彻底击败了前秦这一轮的强大进攻,前秦主将彭超单身逃回后,畏罪自杀。而这时,距离谢玄到广陵上任,也才只有1年半的时间!
我们后人这样轻松地看回去,也不由得感叹,北府兵组建得多么及时啊。不然,不用等到淝水,就这一回,建康也就差不多了。(关于北府兵的出战和淮南大战,后面还要说到)
稳住了天下的“筹码”
北府兵的建立,是谢安实现他的战略的最后一步,而这一步,也几乎就是决定性的啊。对于东晋,它几乎有着扭转乾坤的意义:
第一个,它让东晋终于实现了真正的“上下相安,荆扬相衡”。现在,桓冲有10万左右的荆州军,而谢玄也有10万左右的北府兵。如果长江是个天平的话,那这两边的砝码就差不多了。就算北方没事儿,你荆州再想像当年王敦、桓温那样沿江而下,直逼建康,可就得先好好掂量一下儿。桓家近二十年来对朝廷的威胁,到这个时候,才是彻底地消除了。
第二个,它让国家的内部再不互相牵制,大家都把最精锐的力量用来保卫国家。原来桓温北伐,一边儿盯着朝廷,一边儿盯着北方,该进军的时候犹豫,伐完了也不想好好守;朝廷这边儿呢?则是表面上满口的支持、褒奖,骨子里却战战兢兢,得不支持就不支持。而现在,桓冲谢安各管一边儿,还经常会相互援助一把,谁也不再把心思用在你争我夺上,大家心里都堂堂正正,这才是淝水之战得胜最重要的保证。
正像王夫之所评论的:谢安组建的这支北府兵,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强大从何而来?
一:精良的兵源
那么说到这里,就不免有个疑问了,北府兵为什么能这么快就建立起来?而为什么战斗力又能这么强呢?
这就得先从“广陵”这个地方说起了。“广陵”就是我们现在的扬州市。那时,大家习惯上把广陵对岸的京口称为“北府”,所以就把谢玄建立的这支军队叫做“北府兵”。广陵对建康的意义可是非同小可噢。
一方面,它是建康的东大门,北方的人要想从东路攻破长江天险,占领建康,就必须先牢牢控制广陵,这样才能顺利渡江。
另一方面,刚才我们说过,这北方人要进入建康,必经广陵,那么就不光是侵略者,连北方的流民百姓,也要走这条路。从东晋一建立开始,北方失去了家园的汉族百姓们,为了躲避残酷的战乱和外族人的压迫,就举家举村地艰苦跋涉,向南迁徙,毕竟那里才是自己的国家呀。而且比起北方来,南方要安定得多。于是,这些老百姓就渐渐聚集到淮河、长江这一带的地方,朝廷每隔一段时间,就得迁徙一批百姓过江来,进行安置。但即使这样,流民仍然在大批地涌来,想一下儿都解决,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于是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为了生存,就往往在南迁的过程中,结成一个个的集团,这些集团,虽然有大有小,但都有组织,有领导,还有自己的武装。虽然装备不怎么样,但也不是可以随便欺负了。而广陵,就恰恰是这些流民集团最集中的一个地方。
为什么谢安会对徐兖二州这样重视,无论如何也要从桓冲手里要回来?一方面是广陵的地理位置无比重要,而另一方面,就是广陵这些流民百姓们,恰恰正为北府兵的建立提供了既精良又充足的兵源!
于是,我们的北府兵就由这些饱经磨难的老百姓们组成了。这些人个个都满怀家仇国恨,一门心思地想打回老家去,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残酷历练,也几乎人人都练出了一副好身手。你不用特别地训练,他们自己就知道怎么去对付敌人。那么这做统帅的就省心多了,但十分重要的是,你要能把这些人团结起来,稳定住全军上下的心,让他们顺顺当当地听从你的指挥。从后面来看,这一点,我们谢玄将军还是做得很到位啊。
二:从“自谋生路”到正规军
这个可是十分重要噢,这么短的时间,为什么从将领到士兵,都这么听谢玄的话?因为他们从这里面得到了好处!而这个好处,名义上是国家带给他们的,但实际看来呢,却是谢家带给他们的。所以他们才会这样支持谢玄啊。
先来瞧瞧士兵们的心思:
极不恰当的比一个,这就跟解放初期,我们政府收编土匪那意思差不多。其实那些当土匪的,哪一个不是穷苦老百姓,谁要不是活不下去,才不会去占山为王。人还都是并不愿意去杀人的。当时的流民集团也是一样,而且比土匪们的处境更艰难。他们靠什么活下来?打家劫舍可能不至于,但拦路抢劫却是家常便饭,好多时候,还是这拨儿流民抢那拨儿流民的。其实很多流民首领(这里有个词儿,一直把这些人称为“流民帅”),他们原来都是北方的武将,都还带着过去的部下,纵容手下抢劫实在稀松平常。我们“击楫誓中流”去北伐的祖逖将军,到了江南钱不够用,就曾习惯性地命人去干了一把,抢了一大堆好东西摆在家里。官员们瞧见,谁也没说啥。因为他们都了解,对于祖逖这样流民帅出身的将领,干这样的事儿是十分平常的,他们过江前,就得靠这个活着呀。
其实谁愿意过这样儿的日子?天天朝不保夕,不是抢别人就是被别人抢?对这些流民百姓来说,能被国家收编为正规军,那正是巴不得呢。首先解决了吃饭问题吧,穿衣问题当然也不用发愁啦,而且还冬天有冬天的,夏天有夏天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再不用干杀人行抢的营生了,以前我差不多是“土匪”,可现在我就是国家军人了,以前打仗是为了抢劫,现在打仗是为了国家,谁不愿意过上这样堂堂正正的日子呢。所以,北府兵一组建,在士气上就占了上乘。相对苻坚淝水战前的“十抽一”,硬逼着百姓去当兵,首先就胜出了一筹。
那么士兵们没问题了,这些将领们呢?他们又是什么心思?
首先一点,从“土匪”变成“正规军”,也正是这些将领们所盼望的。在这点上,他们跟手下们想得差不多。
而另外,这些将领们更加希望自己能有出头之日,能通过在北府立功,升个官,建个功名什么的。而且,他们普遍出身寒门,最好了也是次等士族,他们要出头,就得靠军功。谢玄这回招来的这几员大将: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等等,都是武将出身,门第不高,一直在江淮一带活动,也可能都带着一些部下。基本也都属于“流民帅”性质。
但是,门第不高,也不一定就完全没有出头之日,关键还得看你的功劳和机遇。当年郗超的爷爷郗鉴就是以“流民帅”身份过江来的,但人家有头脑,有眼光,先是帮皇上平王敦之乱,后来又在王导丞相艰难时,出来扶了一把,结果王导为了拉住他,就跟郗家结了亲。于是就有了王羲之“袒腹东床”,一下子被郗鉴看中,被挑为女婿的佳话。这样,他帮了王导,实际上也是稳住国家的局面。结果没多少年,郗家就从“流民帅”跻身士族行列了。
所以,机会不是没有,还要看你怎么做。国家现在正要用你,你就顶上了,自然就能立功;而这时候谢安正如日中天,这支军队是他在后面撑腰,跟着谢家干,也不会有问题。这就比郗鉴那时候好多了,如果各方势力还像当年那样打得乱七八糟,你一不小心站错了队,白干不说,丢小命都是稀松平常。所以这些将领们心里也都很踏实,没什么乱七八糟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取得了一致,把仗打好才是最重要的。这里又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道理:国家政局稳定可有多大的作用啊。
三:一个国家供养的军队
我们知道,这个打仗,是在拼什么呢?一方面,是勇力;一方面,是士气;而更重要的,是装备,是后勤!虽然关于这些,史书没有更多的记载,但是,对于北府兵,其装备的精良可是勿庸置疑的。谢安会用可以调动的一切财力、物力来支持这支军队。我们知道的是,他执政的第一年,就调整了税制,为国家增加了税收。执政的第四年,开始实行战时政策,从皇上到百官,薪俸减半,一切以军国大事为第一。第六年,裁减了繁冗官员700人,那么这些钱用来干什么?毫无疑问,第一件事儿,就是支持北府兵。
实际上,在那个时期,北府兵这10万人,是用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供养,一切事情,都会先为北府兵让路。虽然谢安每年也都给桓冲以物力上的支援,但肯定不如他为北府兵提供得更多。所以,即便当时的一些人,甚至都把北府兵看成是谢家的“子弟兵”,淝水之战后,人们评论,这叫“功在一族”。这也很容易就引起了人们的非议,猜疑谢安会不会拥兵谋反。但在当时,即便会受到压力,谢安肯定也要这么做的。
在装备和后勤这件事儿上,也很难考证前秦方面的具体情况,只是,前秦军如果真有90万的话,那么要达到与北府兵同等的武器装备,是不是困难了些呢?
来总结一下儿,北府兵之强,到底强在哪里?第一个,兵源精良(战斗力强),第二个,上下同心(士气高涨,指挥顺畅),第三个,后勤强大(装备精,补给足)。这对一支军队来说,已经是能够做到的最好结果了呀。
四:关于刘牢之
关于谢玄手下的这几位战将,特别是刘牢之,还是该说一说。
刘牢之他们家是世代为将,他父亲刘建就是原来谢家豫州的旧部,可能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他就被谢玄看中了。刘牢之这个人,是个极好的将才,不过没啥政治素质,等你给了他权力,他就一下子头脑发昏,不知道怎么使了。谢安很早的时候,就评价过刘牢之(不知道这话是不是告诫谢玄的):“刘牢之不能独任”。果然多年以后,刘牢之来领北府兵,他就晕头转向,反了这个反那个,最后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当然这都是好久以后的事儿,跟我们的故事,没多大关联。不过谢玄手下这位最厉害的将领,其人大致就是这个样儿。
他给谢玄当手下,以谢家势力为靠山,谢玄就是他的底气。这时他的任务就是给谢玄当好参谋,勤勤肯肯,冲锋陷阵。这时他心里没事儿啊,天下也不乱,没那么多可惦记的,所以谢玄在北府的这10年,刘牢之一直干得很出色,功劳赫赫,是个当之无愧的大将。而谢玄辞职离开北府后,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第三章襄阳之围
从现在开始,前秦和东晋的大战就拉开帷幕了。
实际上,从公元377年北府兵组建,到383年淝水之战,历史上前秦和东晋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应该分为两轮,也就是两个大回合。
第一回合,最经典的,是淮南之战,其结果是东晋大胜。
第二回合,最经典的自然就是淝水之战,其结果也是东晋大胜。因为淝水之战的意义太重大,所以后来,大家慢慢地就把淮南之战给忘了。但要说起来,同淝水之战相比,无论是激烈程度,还是危险程度,淮南之战都要更胜一筹啊。
下面,我们就来瞧瞧这第一轮的较量:
全线布防
 ... -->>
谢安一生都是一个追求真性情的人,他也十分欣赏这种“有真情”的人。哪怕你啥正经事儿也干不了,但你有真情,不虚伪,他就会喜欢你,甚至护着你,比如他那个好弟弟谢万。而那种暗地里的苟且勾当,他是根本不屑于去做的。其实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历来的文化人这么推崇他的真正原因。谢安虽然在官场周旋了26年,而且处境一直都比较困难,但他却始终没有干过一件苟且的事。这可真是太难啦,以官场的卑劣阴险,能够鱼游其间,并成就辉煌,却不沾染自己的品质,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但到了谢安这里,这件事居然变成了现实。所以我们这些既想成就大功业,又还想保持住内心高洁和尊严的文化人们,才会对他着迷如此啊。
谢安就是毫不动摇地推举了谢玄,你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大家虽然都不反对他,但也不免私下里议论。看来这人的好名声,还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得来的,谢安如此“众望所归”,出了这么一点儿小问题,大家还都不依不饶呢。而十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时候,一向与谢家为敌的郗超,居然跑出来说话了。他曾经跟谢玄一起在桓温手下共事,对谢玄还是很了解。也许是他觉得以往对谢安太过份,但谢安并没有因此记恨他,并没有回过头来整他,心里有些愧得慌了?或者他就是觉得谢玄很有本事?
反正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大家正议论呢,郗超却忽然说,谢安违众举亲,这是有识人之明。谢玄肯定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举的,他是个有才干的人哪。人们一听,也觉得奇怪,这郗超什么时候竟来替谢家说话了?不过,郗超的话,虽然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但仍然有人不以为然。这个不声不响的谢玄,谁知道他有什么真本事?郗超一瞧还不行,又说,我跟谢玄当初一起在桓公府的时候,就知道他很懂得用人之道。从别人一点点小事儿上,他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最适合做什么,所以我才知道他是大才呢。郗超这么有理有据,大家才不说话了。他也由此留下了不以私怨而废国家大事的好名声。不过这其中,很可能又是我们谢太傅的为人起到了作用噢。
于是,经过这一番周折,谢安终于任命谢玄当上了兖州刺史,并征拜他为建武将军,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而从此后,我们谢玄将军一直作为叔叔最得力的助手,一生戎马,转战江淮之间,“每有征事,辄请为军锋”,为国家守卫京师。直到谢安去世的前一年,他也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于是,人们后来都这样称赞,当年谢相这个“举贤不避亲”,真是做得对呀……
无比及时的“王牌军”
谢玄领下兖州刺史,谢安和司马曜也对下游的军事部署进行了重新划分,实际上,随着谢玄回到下游,东晋就开始进入了真正的战备状态。来瞧下游现在的格局,谢安以司徒,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总摄下游;王蕴以徐州刺史,督江南晋陵诸军事(江南哪儿有什么军事,这王蕴正一心想要躲开那些出风头儿的事来“避嫌”呢,倒正好乐得自在);谢玄以兖州刺史,镇广陵,监江北诸军事(这时,谢玄资历还不行啊,所以还只能是个“监”)。那么实际上,“建康的生死存亡”这副天大的担子,就全都落到谢安和谢玄肩上来了。
谢安真是捏着一把汗哪,谢玄这孩子,虽然是他最看好的,但是谢玄真的能扛住吗?但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已经是费尽了苦心,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那么还是那句话,扛不住也得扛。宁死在疆场上,也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于是,谢安叮嘱谢玄,到了广陵,什么事儿都不要干,赶紧组建北府兵!谢玄领会了谢安的心思,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立即动身,赶奔广陵去了。
不容否认,这支北府兵的组建,也真是一个奇迹啊。谢玄领兖州刺史,是在公元377年的十月,然后他迅速地招募勇猛善战的将领,撑起这支军队。而第二年的四月,北府兵就在谢玄的指挥下,首次出现在了江淮战场。从开始组建到第一次出战,谢玄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然后又仅过了8个月,前秦就从东西两线同时发起了全面进攻。上游桓冲被压制,退守长江,秦军主力就开始转移到下游,局势一度十分危急,以至于谢安开始在建康布防。这时谢玄率军再度出战,先解救彭城,然后十分漂亮地4战4胜,以5万北府兵歼灭秦军14万人,彻底击败了前秦这一轮的强大进攻,前秦主将彭超单身逃回后,畏罪自杀。而这时,距离谢玄到广陵上任,也才只有1年半的时间!
我们后人这样轻松地看回去,也不由得感叹,北府兵组建得多么及时啊。不然,不用等到淝水,就这一回,建康也就差不多了。(关于北府兵的出战和淮南大战,后面还要说到)
稳住了天下的“筹码”
北府兵的建立,是谢安实现他的战略的最后一步,而这一步,也几乎就是决定性的啊。对于东晋,它几乎有着扭转乾坤的意义:
第一个,它让东晋终于实现了真正的“上下相安,荆扬相衡”。现在,桓冲有10万左右的荆州军,而谢玄也有10万左右的北府兵。如果长江是个天平的话,那这两边的砝码就差不多了。就算北方没事儿,你荆州再想像当年王敦、桓温那样沿江而下,直逼建康,可就得先好好掂量一下儿。桓家近二十年来对朝廷的威胁,到这个时候,才是彻底地消除了。
第二个,它让国家的内部再不互相牵制,大家都把最精锐的力量用来保卫国家。原来桓温北伐,一边儿盯着朝廷,一边儿盯着北方,该进军的时候犹豫,伐完了也不想好好守;朝廷这边儿呢?则是表面上满口的支持、褒奖,骨子里却战战兢兢,得不支持就不支持。而现在,桓冲谢安各管一边儿,还经常会相互援助一把,谁也不再把心思用在你争我夺上,大家心里都堂堂正正,这才是淝水之战得胜最重要的保证。
正像王夫之所评论的:谢安组建的这支北府兵,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强大从何而来?
一:精良的兵源
那么说到这里,就不免有个疑问了,北府兵为什么能这么快就建立起来?而为什么战斗力又能这么强呢?
这就得先从“广陵”这个地方说起了。“广陵”就是我们现在的扬州市。那时,大家习惯上把广陵对岸的京口称为“北府”,所以就把谢玄建立的这支军队叫做“北府兵”。广陵对建康的意义可是非同小可噢。
一方面,它是建康的东大门,北方的人要想从东路攻破长江天险,占领建康,就必须先牢牢控制广陵,这样才能顺利渡江。
另一方面,刚才我们说过,这北方人要进入建康,必经广陵,那么就不光是侵略者,连北方的流民百姓,也要走这条路。从东晋一建立开始,北方失去了家园的汉族百姓们,为了躲避残酷的战乱和外族人的压迫,就举家举村地艰苦跋涉,向南迁徙,毕竟那里才是自己的国家呀。而且比起北方来,南方要安定得多。于是,这些老百姓就渐渐聚集到淮河、长江这一带的地方,朝廷每隔一段时间,就得迁徙一批百姓过江来,进行安置。但即使这样,流民仍然在大批地涌来,想一下儿都解决,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于是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为了生存,就往往在南迁的过程中,结成一个个的集团,这些集团,虽然有大有小,但都有组织,有领导,还有自己的武装。虽然装备不怎么样,但也不是可以随便欺负了。而广陵,就恰恰是这些流民集团最集中的一个地方。
为什么谢安会对徐兖二州这样重视,无论如何也要从桓冲手里要回来?一方面是广陵的地理位置无比重要,而另一方面,就是广陵这些流民百姓们,恰恰正为北府兵的建立提供了既精良又充足的兵源!
于是,我们的北府兵就由这些饱经磨难的老百姓们组成了。这些人个个都满怀家仇国恨,一门心思地想打回老家去,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残酷历练,也几乎人人都练出了一副好身手。你不用特别地训练,他们自己就知道怎么去对付敌人。那么这做统帅的就省心多了,但十分重要的是,你要能把这些人团结起来,稳定住全军上下的心,让他们顺顺当当地听从你的指挥。从后面来看,这一点,我们谢玄将军还是做得很到位啊。
二:从“自谋生路”到正规军
这个可是十分重要噢,这么短的时间,为什么从将领到士兵,都这么听谢玄的话?因为他们从这里面得到了好处!而这个好处,名义上是国家带给他们的,但实际看来呢,却是谢家带给他们的。所以他们才会这样支持谢玄啊。
先来瞧瞧士兵们的心思:
极不恰当的比一个,这就跟解放初期,我们政府收编土匪那意思差不多。其实那些当土匪的,哪一个不是穷苦老百姓,谁要不是活不下去,才不会去占山为王。人还都是并不愿意去杀人的。当时的流民集团也是一样,而且比土匪们的处境更艰难。他们靠什么活下来?打家劫舍可能不至于,但拦路抢劫却是家常便饭,好多时候,还是这拨儿流民抢那拨儿流民的。其实很多流民首领(这里有个词儿,一直把这些人称为“流民帅”),他们原来都是北方的武将,都还带着过去的部下,纵容手下抢劫实在稀松平常。我们“击楫誓中流”去北伐的祖逖将军,到了江南钱不够用,就曾习惯性地命人去干了一把,抢了一大堆好东西摆在家里。官员们瞧见,谁也没说啥。因为他们都了解,对于祖逖这样流民帅出身的将领,干这样的事儿是十分平常的,他们过江前,就得靠这个活着呀。
其实谁愿意过这样儿的日子?天天朝不保夕,不是抢别人就是被别人抢?对这些流民百姓来说,能被国家收编为正规军,那正是巴不得呢。首先解决了吃饭问题吧,穿衣问题当然也不用发愁啦,而且还冬天有冬天的,夏天有夏天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再不用干杀人行抢的营生了,以前我差不多是“土匪”,可现在我就是国家军人了,以前打仗是为了抢劫,现在打仗是为了国家,谁不愿意过上这样堂堂正正的日子呢。所以,北府兵一组建,在士气上就占了上乘。相对苻坚淝水战前的“十抽一”,硬逼着百姓去当兵,首先就胜出了一筹。
那么士兵们没问题了,这些将领们呢?他们又是什么心思?
首先一点,从“土匪”变成“正规军”,也正是这些将领们所盼望的。在这点上,他们跟手下们想得差不多。
而另外,这些将领们更加希望自己能有出头之日,能通过在北府立功,升个官,建个功名什么的。而且,他们普遍出身寒门,最好了也是次等士族,他们要出头,就得靠军功。谢玄这回招来的这几员大将: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等等,都是武将出身,门第不高,一直在江淮一带活动,也可能都带着一些部下。基本也都属于“流民帅”性质。
但是,门第不高,也不一定就完全没有出头之日,关键还得看你的功劳和机遇。当年郗超的爷爷郗鉴就是以“流民帅”身份过江来的,但人家有头脑,有眼光,先是帮皇上平王敦之乱,后来又在王导丞相艰难时,出来扶了一把,结果王导为了拉住他,就跟郗家结了亲。于是就有了王羲之“袒腹东床”,一下子被郗鉴看中,被挑为女婿的佳话。这样,他帮了王导,实际上也是稳住国家的局面。结果没多少年,郗家就从“流民帅”跻身士族行列了。
所以,机会不是没有,还要看你怎么做。国家现在正要用你,你就顶上了,自然就能立功;而这时候谢安正如日中天,这支军队是他在后面撑腰,跟着谢家干,也不会有问题。这就比郗鉴那时候好多了,如果各方势力还像当年那样打得乱七八糟,你一不小心站错了队,白干不说,丢小命都是稀松平常。所以这些将领们心里也都很踏实,没什么乱七八糟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取得了一致,把仗打好才是最重要的。这里又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道理:国家政局稳定可有多大的作用啊。
三:一个国家供养的军队
我们知道,这个打仗,是在拼什么呢?一方面,是勇力;一方面,是士气;而更重要的,是装备,是后勤!虽然关于这些,史书没有更多的记载,但是,对于北府兵,其装备的精良可是勿庸置疑的。谢安会用可以调动的一切财力、物力来支持这支军队。我们知道的是,他执政的第一年,就调整了税制,为国家增加了税收。执政的第四年,开始实行战时政策,从皇上到百官,薪俸减半,一切以军国大事为第一。第六年,裁减了繁冗官员700人,那么这些钱用来干什么?毫无疑问,第一件事儿,就是支持北府兵。
实际上,在那个时期,北府兵这10万人,是用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供养,一切事情,都会先为北府兵让路。虽然谢安每年也都给桓冲以物力上的支援,但肯定不如他为北府兵提供得更多。所以,即便当时的一些人,甚至都把北府兵看成是谢家的“子弟兵”,淝水之战后,人们评论,这叫“功在一族”。这也很容易就引起了人们的非议,猜疑谢安会不会拥兵谋反。但在当时,即便会受到压力,谢安肯定也要这么做的。
在装备和后勤这件事儿上,也很难考证前秦方面的具体情况,只是,前秦军如果真有90万的话,那么要达到与北府兵同等的武器装备,是不是困难了些呢?
来总结一下儿,北府兵之强,到底强在哪里?第一个,兵源精良(战斗力强),第二个,上下同心(士气高涨,指挥顺畅),第三个,后勤强大(装备精,补给足)。这对一支军队来说,已经是能够做到的最好结果了呀。
四:关于刘牢之
关于谢玄手下的这几位战将,特别是刘牢之,还是该说一说。
刘牢之他们家是世代为将,他父亲刘建就是原来谢家豫州的旧部,可能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他就被谢玄看中了。刘牢之这个人,是个极好的将才,不过没啥政治素质,等你给了他权力,他就一下子头脑发昏,不知道怎么使了。谢安很早的时候,就评价过刘牢之(不知道这话是不是告诫谢玄的):“刘牢之不能独任”。果然多年以后,刘牢之来领北府兵,他就晕头转向,反了这个反那个,最后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当然这都是好久以后的事儿,跟我们的故事,没多大关联。不过谢玄手下这位最厉害的将领,其人大致就是这个样儿。
他给谢玄当手下,以谢家势力为靠山,谢玄就是他的底气。这时他的任务就是给谢玄当好参谋,勤勤肯肯,冲锋陷阵。这时他心里没事儿啊,天下也不乱,没那么多可惦记的,所以谢玄在北府的这10年,刘牢之一直干得很出色,功劳赫赫,是个当之无愧的大将。而谢玄辞职离开北府后,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第三章襄阳之围
从现在开始,前秦和东晋的大战就拉开帷幕了。
实际上,从公元377年北府兵组建,到383年淝水之战,历史上前秦和东晋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应该分为两轮,也就是两个大回合。
第一回合,最经典的,是淮南之战,其结果是东晋大胜。
第二回合,最经典的自然就是淝水之战,其结果也是东晋大胜。因为淝水之战的意义太重大,所以后来,大家慢慢地就把淮南之战给忘了。但要说起来,同淝水之战相比,无论是激烈程度,还是危险程度,淮南之战都要更胜一筹啊。
下面,我们就来瞧瞧这第一轮的较量:
全线布防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