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大明国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
一旦粮食产量增加,以及可供养的人口上限增加,就必然会导致人口猛增!
若是大明未来面对的,是一个持续的温暖期,这种情况倒还好说,反而会极大地增强大明的国力,毕竟如今大明初年,面对的实际情况其实是人多地少。
百姓的数量跟藩王不一样,百姓是越多越好!
可现在姜星火已经真真切切地说明了蒙古人的例子。
蒙古人为了躲避气温差的折磨,快要把整个世界都打下来了除了三打占城而不成的镇南王拖了后腿。
可不管怎么说,蒙古人确实从草原上跑出来了。
结果也只是延缓了一百年不到而已,小冰河期气温的持续下降,还是造成了天下大乱。
而大明跟蒙古人还不一样,以后遇到小冰河期,还能往哪跑?
南下往占城跑?
大明无处可逃,唯有硬抗。
而姜星火的化肥和其他办法,固然可以增加农业产出,也必然带来人口增长的问题,人口越多,到时候就意味着需要填饱肚子、嗷嗷待哺的嘴越多,容易揭竿而起的人也就越多。
所以,大明该怎么办呢?
“未来几十年内。”朱高炽沉声说道,“或者说,最晚一百年之内,大明必须要想办法解决掉这个问题。我们当然可以把事情留给儿孙辈,但若儿孙辈也无法克服小冰河期的危机,大明的国运,便会彻底终止,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朱高炽沉默了一阵子,抬头看向众人。
朱高炽的表情严肃起来,沉声问道:“那时候,若是儿孙到了地下,我恐怕无法原谅自己今天的视而不见。”
“殿下稍安勿躁。”夏原吉立刻劝慰道,“臣刚才提过了,这种事,需要慢慢筹划,即便是这是姜师的讲的,我们也是要回去翻史书、查资料,然后召集有识之士,共同论证是否是正确的。”
“这件事,我亲自来做。”
朱高炽点点头,他说道:“我会让内阁的几位学士详细查阅过去所有朝代的历史典籍,看看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在史书上的记载和姜先生说的是否相符。”
朱高煦看着地上的那副简易的文字地图,还是有些费解。
秉持着“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铁憨憨开口说出了他心中的疑惑。
“姜先生,刚才您说的‘农耕-游牧降水分界线’的概念俺知道了,但是原理其实并没有听懂,只是一知半解。”
朱高煦指着地图上陇西-河套-山西-河北这一线说道:“刚才您说,这里有个什么.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俺对您说的没概念,您说的四百毫米,到底是多高?”
姜星火略一思量,明朝的营造尺等于现代的32厘米,四百毫米就是0.4米,也就是一又四分之一尺。
“一又四分之一尺。”
朱高煦用手略微比量了一下,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每年,就下这么多点的水吗?是不是有些太少了,恐怕膝盖都没不过吧?”
“确实不多。”姜星火承认,“但这就是长城一线一年的降水总量。”
姜星火问道:“你仔细想想,除了毛毛春雨,夏天的几场雷阵雨,北方的降雨,是不是主要依靠秋雨?若是这般想来,你觉得一年的水,能累积多高?”
这么一说,朱高煦大略想通了。
朱高煦还是有疑问,他说道:“那光靠这点雨水,就够农业耕地灌溉的吗?”
姜星火笑道:“当然不是,实际上这些雨水,并非是按落到耕田上算,而是整个平原地面为基础,累积的降雨量高度.因此,绝大部分的雨水都会流入河流、湖泊、地下水,换了一种方式储存起来,等到农人们需要使用的时候,才会从这些储水的地方抽取出来。”
“事实上,一又四分之一尺的降水量线,不仅是农耕和游牧的降水量分界线,也是划分‘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界限。”
李景隆若有所思地问道:“那也就是说,长城的修筑位置跟降水线的重合,其实不是巧合,就是为了保护耕地?”
“俺觉得不对。”朱高煦反驳道:“从军事上来说,长城只能建在山上,肯定不能建在平原上,跟你说的应该关系不大。”
听到朱高煦的话语,李景隆一时也有些不确定了起来,毕竟,这也只是他的推测。
但是李景隆的这个推测,在他自己看来,也是有问题的。
就仿佛.先射箭再画靶子。
“是巧合,也不是巧合。”
见两人想不通,姜星火接过话来:“巧合的地方在于,两条线确实基本重合的,不是巧合的地方在于,恰恰是因为有这些山,所以降雨量才会在南北两侧形成差别。”
“什么?”李景隆有些惊讶。
按照姜星火的意思,便是其实是先有了山,才影响了降雨,继而因降水量不同,山的南北两侧形成了农耕-游牧之分。
“你们知道,风水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隔壁密室。
张宇初张天师猛然睁大了眼睛!
什么?!
姜星火竟然真的提到了“风水”!
这本来只是他无意间听姜星火讲课时,联想到的典籍上的故事。
其实心里并不确定。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上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
一旦粮食产量增加,以及可供养的人口上限增加,就必然会导致人口猛增!
若是大明未来面对的,是一个持续的温暖期,这种情况倒还好说,反而会极大地增强大明的国力,毕竟如今大明初年,面对的实际情况其实是人多地少。
百姓的数量跟藩王不一样,百姓是越多越好!
可现在姜星火已经真真切切地说明了蒙古人的例子。
蒙古人为了躲避气温差的折磨,快要把整个世界都打下来了除了三打占城而不成的镇南王拖了后腿。
可不管怎么说,蒙古人确实从草原上跑出来了。
结果也只是延缓了一百年不到而已,小冰河期气温的持续下降,还是造成了天下大乱。
而大明跟蒙古人还不一样,以后遇到小冰河期,还能往哪跑?
南下往占城跑?
大明无处可逃,唯有硬抗。
而姜星火的化肥和其他办法,固然可以增加农业产出,也必然带来人口增长的问题,人口越多,到时候就意味着需要填饱肚子、嗷嗷待哺的嘴越多,容易揭竿而起的人也就越多。
所以,大明该怎么办呢?
“未来几十年内。”朱高炽沉声说道,“或者说,最晚一百年之内,大明必须要想办法解决掉这个问题。我们当然可以把事情留给儿孙辈,但若儿孙辈也无法克服小冰河期的危机,大明的国运,便会彻底终止,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朱高炽沉默了一阵子,抬头看向众人。
朱高炽的表情严肃起来,沉声问道:“那时候,若是儿孙到了地下,我恐怕无法原谅自己今天的视而不见。”
“殿下稍安勿躁。”夏原吉立刻劝慰道,“臣刚才提过了,这种事,需要慢慢筹划,即便是这是姜师的讲的,我们也是要回去翻史书、查资料,然后召集有识之士,共同论证是否是正确的。”
“这件事,我亲自来做。”
朱高炽点点头,他说道:“我会让内阁的几位学士详细查阅过去所有朝代的历史典籍,看看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在史书上的记载和姜先生说的是否相符。”
朱高煦看着地上的那副简易的文字地图,还是有些费解。
秉持着“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铁憨憨开口说出了他心中的疑惑。
“姜先生,刚才您说的‘农耕-游牧降水分界线’的概念俺知道了,但是原理其实并没有听懂,只是一知半解。”
朱高煦指着地图上陇西-河套-山西-河北这一线说道:“刚才您说,这里有个什么.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俺对您说的没概念,您说的四百毫米,到底是多高?”
姜星火略一思量,明朝的营造尺等于现代的32厘米,四百毫米就是0.4米,也就是一又四分之一尺。
“一又四分之一尺。”
朱高煦用手略微比量了一下,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每年,就下这么多点的水吗?是不是有些太少了,恐怕膝盖都没不过吧?”
“确实不多。”姜星火承认,“但这就是长城一线一年的降水总量。”
姜星火问道:“你仔细想想,除了毛毛春雨,夏天的几场雷阵雨,北方的降雨,是不是主要依靠秋雨?若是这般想来,你觉得一年的水,能累积多高?”
这么一说,朱高煦大略想通了。
朱高煦还是有疑问,他说道:“那光靠这点雨水,就够农业耕地灌溉的吗?”
姜星火笑道:“当然不是,实际上这些雨水,并非是按落到耕田上算,而是整个平原地面为基础,累积的降雨量高度.因此,绝大部分的雨水都会流入河流、湖泊、地下水,换了一种方式储存起来,等到农人们需要使用的时候,才会从这些储水的地方抽取出来。”
“事实上,一又四分之一尺的降水量线,不仅是农耕和游牧的降水量分界线,也是划分‘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界限。”
李景隆若有所思地问道:“那也就是说,长城的修筑位置跟降水线的重合,其实不是巧合,就是为了保护耕地?”
“俺觉得不对。”朱高煦反驳道:“从军事上来说,长城只能建在山上,肯定不能建在平原上,跟你说的应该关系不大。”
听到朱高煦的话语,李景隆一时也有些不确定了起来,毕竟,这也只是他的推测。
但是李景隆的这个推测,在他自己看来,也是有问题的。
就仿佛.先射箭再画靶子。
“是巧合,也不是巧合。”
见两人想不通,姜星火接过话来:“巧合的地方在于,两条线确实基本重合的,不是巧合的地方在于,恰恰是因为有这些山,所以降雨量才会在南北两侧形成差别。”
“什么?”李景隆有些惊讶。
按照姜星火的意思,便是其实是先有了山,才影响了降雨,继而因降水量不同,山的南北两侧形成了农耕-游牧之分。
“你们知道,风水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隔壁密室。
张宇初张天师猛然睁大了眼睛!
什么?!
姜星火竟然真的提到了“风水”!
这本来只是他无意间听姜星火讲课时,联想到的典籍上的故事。
其实心里并不确定。
<divstyle="text-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