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笔香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近在咫尺的马鞍山,我曾向往许久。这次江苏省作协举办的首届文学评论读书班给了我一个亲近马鞍山的机会。
马鞍山的名字来得未免有点悲壮。传说是项羽自刎乌江之后,乌骓马因思念主人项羽,亦翻滚自戕,其马鞍落地后化为一山,这就是马鞍山得名的原因。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传说。大概是江东人们怀念英雄项羽,怀念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而附会出来的。也正因为如此,马鞍山才无声的染上了悲壮的色彩。
英雄末路,不肯过江东,需要何等的气魄与胸襟。我对这样的行为是非常赞赏的,我认为正因为项羽的失败,才成就了他悲情的英雄形象。若是他得了天下,暴政于民,耽于酒色,也许并不能得到后人如此多褒奖怀念他的话吧。现在的和县乌江也属于马鞍山了,一江之隔,何以有路可逃而不逃,何以竟自刎于此。也许是他想起了一起出生入死的八千江东子弟皆血溅沙场,悲情万分,不能释怀。项羽是性情中人,是义薄云天之人。他讲的义大概就是那些父老乡亲的乡义吧,要不然何以不住秦宫,定都于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彭城。
我是非常能理解项羽悲壮的选择,我甚至想过,我要是项羽,其结局也许还不如项羽。感情中人不善谋划,过于儿女情长,容易意气用事,这样又怎能争取天下。即使我没见过乌江亭周围的环境,我也能猜测到项羽自刎时候的想法。他是一个输了不甘心的狂客,一个宁死不屈的斗士,一个想法简单却力拔山兮的猛士,在千军万马丧失殆尽的时候,在八千子弟血战到最后一滴血的时候,在大势已去的时候,在四面楚歌中失去心爱的人儿时,任何一个血性的男儿是不愿苟且偷生的。我觉得中华民族一直能够存续至今,是因为中国子民中仍然有这样一些血性未泯的男儿。我并不是要赞赏项羽的匹夫之勇,而是欣赏他敢做敢当的大丈夫的为人。
当我渡过长江来到和县乌江,看到那一座孤零零的亭子立在瘦弱的河边之时,那残阳如血的黄昏让我心中无名的升起一种悲凉来。项羽并不是不能过江,只是无脸过江,只是无心过江。一叶扁舟,一匹乌锥,一个人回乡,这决不是项羽所能忍受的。回想多次一个人逃亡,舍弃自己的部将;两军对垒,请分一杯羹的刘邦,项羽大概对于这种做法只会嗤之以鼻吧。得天下的不一定是英雄,失去天下的也不一定不是英雄,悲壮的末路英雄往往更能得到人们的同情心,更能让人怀念。尽管有人说项羽非常残暴,然而他骨子里还是一个怀旧的人,还是一个有儿女情长的君子。
和县是苍凉的,和县是悲壮的,和县却也是美丽的。这里的山,不似北方的荒凉,而似江南的葱绿。山与水皆充满柔情,天际之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情怀紧紧的包裹着这片土地。我曾立在和县的一个群山之中,遥望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峦,它们就仿佛是刘邦的百万大军,重重的将我围困了千重万重。遥望天空,无边的云霞却是那么的美丽。也许,在这里结束一生,既是悲壮的结局,也是美丽的归宿。青山可以埋忠骨,青山也可以安慰英雄一颗失落寂寥的心。当刘邦的军队硝烟散尽的时候,项羽和乌锥已化成这青山中的一抔土,留下了无尽的悲壮在和县的土地上流传。
马鞍山的慷慨之气不仅仅是勇士的悲壮,还有文士的悲凉。当诗仙李白步履艰难的登上采石矶,遥望无尽的大江回首他的一生的时候,大概不过“悲凉”二字而已。于是,醉意下的李白才是快乐的,才会骄傲的在诗歌的领域里当他的国王,尽情宣泄他的才情。当他纵身跳入滚滚的长江水后,月色下的采石矶显得格外冷清、悲凉。世人皆欲杀,我独怜其才。满腹的冤屈,谁来为诗人洗净,也许这清澈的长江水可以吧。千年之后,我们都知道了诗人的一颗赤诚之心。世人皆欲杀的时代永远一去不复返了,世人怜其才的时代真正来到了。可是,伟大的诗人你在哪里呢?
如今的采石矶上只有诗人的衣冠冢,上刻: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当我肃穆的立在墓前,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慨叹,却有一丝的欢喜。也许这样的离去才更富有诗意,虽然很是残忍。不过对于喜欢月色、喜欢江水的李白而言,不能北上杀敌,投身江水也能最后表达他一份为国捐躯的决心。纵是皇帝知道了这个结局,也一定会原谅曾经这样一位“叛国”的诗人吧。
对于项羽、李白而言,死有何惧,相比于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死也不过如鸿毛一样轻灵。英雄所想要的,不就是那一份义薄云天、行走天下的豪情么;英雄所追求的,不就是扬名天下、扁舟而去的那一份洒脱么。项羽与李白同时将自己最后的人生留在了马鞍山决不是偶然的。慷慨悲凉的马鞍山,秀山秀水的马鞍山,集北方的苍凉与南方的秀美于一身,让英雄的心灵与山水很好的契合在一起。
从此,马鞍山的山便多了一层诗意,也多了一层悲壮。当我游走在马鞍山市的郊区时候,漫天的尘土飞扬,仿佛又把我带回项羽、李白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对于近在咫尺的马鞍山,我曾向往许久。这次江苏省作协举办的首届文学评论读书班给了我一个亲近马鞍山的机会。
马鞍山的名字来得未免有点悲壮。传说是项羽自刎乌江之后,乌骓马因思念主人项羽,亦翻滚自戕,其马鞍落地后化为一山,这就是马鞍山得名的原因。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传说。大概是江东人们怀念英雄项羽,怀念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而附会出来的。也正因为如此,马鞍山才无声的染上了悲壮的色彩。
英雄末路,不肯过江东,需要何等的气魄与胸襟。我对这样的行为是非常赞赏的,我认为正因为项羽的失败,才成就了他悲情的英雄形象。若是他得了天下,暴政于民,耽于酒色,也许并不能得到后人如此多褒奖怀念他的话吧。现在的和县乌江也属于马鞍山了,一江之隔,何以有路可逃而不逃,何以竟自刎于此。也许是他想起了一起出生入死的八千江东子弟皆血溅沙场,悲情万分,不能释怀。项羽是性情中人,是义薄云天之人。他讲的义大概就是那些父老乡亲的乡义吧,要不然何以不住秦宫,定都于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彭城。
我是非常能理解项羽悲壮的选择,我甚至想过,我要是项羽,其结局也许还不如项羽。感情中人不善谋划,过于儿女情长,容易意气用事,这样又怎能争取天下。即使我没见过乌江亭周围的环境,我也能猜测到项羽自刎时候的想法。他是一个输了不甘心的狂客,一个宁死不屈的斗士,一个想法简单却力拔山兮的猛士,在千军万马丧失殆尽的时候,在八千子弟血战到最后一滴血的时候,在大势已去的时候,在四面楚歌中失去心爱的人儿时,任何一个血性的男儿是不愿苟且偷生的。我觉得中华民族一直能够存续至今,是因为中国子民中仍然有这样一些血性未泯的男儿。我并不是要赞赏项羽的匹夫之勇,而是欣赏他敢做敢当的大丈夫的为人。
当我渡过长江来到和县乌江,看到那一座孤零零的亭子立在瘦弱的河边之时,那残阳如血的黄昏让我心中无名的升起一种悲凉来。项羽并不是不能过江,只是无脸过江,只是无心过江。一叶扁舟,一匹乌锥,一个人回乡,这决不是项羽所能忍受的。回想多次一个人逃亡,舍弃自己的部将;两军对垒,请分一杯羹的刘邦,项羽大概对于这种做法只会嗤之以鼻吧。得天下的不一定是英雄,失去天下的也不一定不是英雄,悲壮的末路英雄往往更能得到人们的同情心,更能让人怀念。尽管有人说项羽非常残暴,然而他骨子里还是一个怀旧的人,还是一个有儿女情长的君子。
和县是苍凉的,和县是悲壮的,和县却也是美丽的。这里的山,不似北方的荒凉,而似江南的葱绿。山与水皆充满柔情,天际之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情怀紧紧的包裹着这片土地。我曾立在和县的一个群山之中,遥望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峦,它们就仿佛是刘邦的百万大军,重重的将我围困了千重万重。遥望天空,无边的云霞却是那么的美丽。也许,在这里结束一生,既是悲壮的结局,也是美丽的归宿。青山可以埋忠骨,青山也可以安慰英雄一颗失落寂寥的心。当刘邦的军队硝烟散尽的时候,项羽和乌锥已化成这青山中的一抔土,留下了无尽的悲壮在和县的土地上流传。
马鞍山的慷慨之气不仅仅是勇士的悲壮,还有文士的悲凉。当诗仙李白步履艰难的登上采石矶,遥望无尽的大江回首他的一生的时候,大概不过“悲凉”二字而已。于是,醉意下的李白才是快乐的,才会骄傲的在诗歌的领域里当他的国王,尽情宣泄他的才情。当他纵身跳入滚滚的长江水后,月色下的采石矶显得格外冷清、悲凉。世人皆欲杀,我独怜其才。满腹的冤屈,谁来为诗人洗净,也许这清澈的长江水可以吧。千年之后,我们都知道了诗人的一颗赤诚之心。世人皆欲杀的时代永远一去不复返了,世人怜其才的时代真正来到了。可是,伟大的诗人你在哪里呢?
如今的采石矶上只有诗人的衣冠冢,上刻: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当我肃穆的立在墓前,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慨叹,却有一丝的欢喜。也许这样的离去才更富有诗意,虽然很是残忍。不过对于喜欢月色、喜欢江水的李白而言,不能北上杀敌,投身江水也能最后表达他一份为国捐躯的决心。纵是皇帝知道了这个结局,也一定会原谅曾经这样一位“叛国”的诗人吧。
对于项羽、李白而言,死有何惧,相比于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死也不过如鸿毛一样轻灵。英雄所想要的,不就是那一份义薄云天、行走天下的豪情么;英雄所追求的,不就是扬名天下、扁舟而去的那一份洒脱么。项羽与李白同时将自己最后的人生留在了马鞍山决不是偶然的。慷慨悲凉的马鞍山,秀山秀水的马鞍山,集北方的苍凉与南方的秀美于一身,让英雄的心灵与山水很好的契合在一起。
从此,马鞍山的山便多了一层诗意,也多了一层悲壮。当我游走在马鞍山市的郊区时候,漫天的尘土飞扬,仿佛又把我带回项羽、李白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