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为头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9月1号的早上,一家人都早早起来,草草的吃过早饭,冯一平和父亲就出发去学校。
两人负担都不轻。
冯振昌挑着担子,一头是课桌,课桌里面还放着叠的整齐的被子和蚊帐,另一头是30斤米——这是冯一平一个月的口粮。
冯一平身上背着书包,里面装着纸笔,还有从同村高年级那里借来的旧课本。因为没钱交学费,至少今天是领不到书的,只能早做打算。还塞着一个搪瓷碗,一把铁勺,这是吃饭的家伙。
手也不闲,一边是塑料脸盆,一边是一个网兜。
网兜里有两个罐头瓶装的咸菜,这是他一个星期的下饭菜,一小瓶辣椒炒炸豆腐,省着点,大约能吃两餐。
从小学5年级开始住校,然后三年初中,三年中专,一共8年时间。8年时间里,除了每年寒暑假,他基本上是用咸菜下饭,咸菜已经深深的刻在骨子里,烙印在味觉中。以至于,后来每年回家过年,最想吃的就是妈妈腌的咸菜,因为外面卖不到这个味道。妈妈有时候就说他,“那个东西有什么好吃的?吃了8年,还没吃够?”
在他们吃饭的时候,冯宏兵就走了,父子二人就径直到村口,汇合上另外两家。一个和他同级,现在还同班,叫冯文,其实成绩一般,也是爸爸挑着担子。
另一个冯海涛,就要读初三,冯一平的课本就是他借的。他课桌不用带,但也不轻松,挎个书包,又拎个大包。因为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是放月假,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咸菜要多带,还要带换洗衣服。
差不多就是去外公家的路,只是在冯一平看风景的那座山下,拐向北,翻过另外一座山,穿过一个村子,再赤脚渡过一条河,上岸就是公路,公路的另一侧,就是乡中学。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学校是不一般的地方。目前,只有通过这里,他们才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父辈那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路。父母们也同样如此希望,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父母就会对老师说,“孩子就交给您了,不听话,不好好读书,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
你看看,打骂由你不说,打还放在骂的前面。20年后,明智的老师哪还敢体罚学生,更遑论这个体罚还是有家长背书的。
因此,老师不仅交给他们知识,还和父母一样,拥有对他们进行体罚的权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比父母更有权威,而这一点,父母们也是认同的。
所以,对孩子们来说,这个时候的学校,是带有一种神圣意味的地方,一样的房子,一样的人,其中却仿佛萦绕着些不一样的、叫他们敬畏的东西。
在参加工作后,再回家时,公路已经通到村里,可以坐车直接回去。但每次经过这里,他都想再看看,这个在儿时心目中圣地一样的地方,却总是没能看上几眼。
那时的故乡变化很大,不少地方他都认不出来。学校变化也很大,校门不再正对着公路,周边都垒起了高高的围墙,连里面的教学楼都看不见。原来校门的地方,被一堵高墙替代。哎,应该就是这里啊?怎么是一堵墙?正迟疑着,怀念着,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儿时心中圣地一样的学校就被远远的甩在身后。
乡中学刚好夹在两座小山中间,背靠着另一座山,大门正对着公路。门的两边有灰砖做的围墙,把左右两座山之间的缺口围起来。这其实也就是个象征意义而已,因为学校只有这里有一段围墙,其它地方都敞开着,除了这个大门,其实四面八方都可以进学校。
上了岸,就看到了一幢两层的长方形楼房,这是学校唯一的楼房,是老师的宿舍,也是他们办公的地方。
此时,楼房前面,校门后面的操场上,来报道的学生外带家长不少。大多数都是肩挑手提的,只有少数住在公路边的是家长骑着自行车,还有十几个老师也在其中忙碌着。
最热闹的,要数楼房底下左边的一间办公室,那是生活老师住的地方。两个老师在那忙碌着,门前一台磅秤放在地上,家长们围在旁边,把米放在磅秤上称重,然后到窗口,交上相应的几块钱——因为称的那只是米,要变成饭是要烧柴的,学校不收柴,只收钱,然后才换成麻将牌大小、红绿两色的的饭票,红色的是二两,早餐吃粥和馒头,绿色的是四两,中午和晚上用。
学校总的格局是这样的,进校门就是操场,上去几级台阶,平台上居中就是那两层的楼房;楼房左右,各一溜四间瓦房,这是教室;楼房后面的坡上,并列着另外一排瓦房,这是宿舍;学校左边的山头上,建着个水塔;山下面,有口池塘,池塘边有几间房子,那是厨房,它右边就是教室;右边的小山包上,有一个独门独户的院子,那是校长和副校长住宿办公的地方。
冯海涛在操场上帮忙看着,他和冯文两个,抬着课桌到一年级一班教室。教室在左边,前面两间是三年级的,中间一年级二班,他们... -->>
9月1号的早上,一家人都早早起来,草草的吃过早饭,冯一平和父亲就出发去学校。
两人负担都不轻。
冯振昌挑着担子,一头是课桌,课桌里面还放着叠的整齐的被子和蚊帐,另一头是30斤米——这是冯一平一个月的口粮。
冯一平身上背着书包,里面装着纸笔,还有从同村高年级那里借来的旧课本。因为没钱交学费,至少今天是领不到书的,只能早做打算。还塞着一个搪瓷碗,一把铁勺,这是吃饭的家伙。
手也不闲,一边是塑料脸盆,一边是一个网兜。
网兜里有两个罐头瓶装的咸菜,这是他一个星期的下饭菜,一小瓶辣椒炒炸豆腐,省着点,大约能吃两餐。
从小学5年级开始住校,然后三年初中,三年中专,一共8年时间。8年时间里,除了每年寒暑假,他基本上是用咸菜下饭,咸菜已经深深的刻在骨子里,烙印在味觉中。以至于,后来每年回家过年,最想吃的就是妈妈腌的咸菜,因为外面卖不到这个味道。妈妈有时候就说他,“那个东西有什么好吃的?吃了8年,还没吃够?”
在他们吃饭的时候,冯宏兵就走了,父子二人就径直到村口,汇合上另外两家。一个和他同级,现在还同班,叫冯文,其实成绩一般,也是爸爸挑着担子。
另一个冯海涛,就要读初三,冯一平的课本就是他借的。他课桌不用带,但也不轻松,挎个书包,又拎个大包。因为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是放月假,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咸菜要多带,还要带换洗衣服。
差不多就是去外公家的路,只是在冯一平看风景的那座山下,拐向北,翻过另外一座山,穿过一个村子,再赤脚渡过一条河,上岸就是公路,公路的另一侧,就是乡中学。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学校是不一般的地方。目前,只有通过这里,他们才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父辈那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路。父母们也同样如此希望,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父母就会对老师说,“孩子就交给您了,不听话,不好好读书,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
你看看,打骂由你不说,打还放在骂的前面。20年后,明智的老师哪还敢体罚学生,更遑论这个体罚还是有家长背书的。
因此,老师不仅交给他们知识,还和父母一样,拥有对他们进行体罚的权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比父母更有权威,而这一点,父母们也是认同的。
所以,对孩子们来说,这个时候的学校,是带有一种神圣意味的地方,一样的房子,一样的人,其中却仿佛萦绕着些不一样的、叫他们敬畏的东西。
在参加工作后,再回家时,公路已经通到村里,可以坐车直接回去。但每次经过这里,他都想再看看,这个在儿时心目中圣地一样的地方,却总是没能看上几眼。
那时的故乡变化很大,不少地方他都认不出来。学校变化也很大,校门不再正对着公路,周边都垒起了高高的围墙,连里面的教学楼都看不见。原来校门的地方,被一堵高墙替代。哎,应该就是这里啊?怎么是一堵墙?正迟疑着,怀念着,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儿时心中圣地一样的学校就被远远的甩在身后。
乡中学刚好夹在两座小山中间,背靠着另一座山,大门正对着公路。门的两边有灰砖做的围墙,把左右两座山之间的缺口围起来。这其实也就是个象征意义而已,因为学校只有这里有一段围墙,其它地方都敞开着,除了这个大门,其实四面八方都可以进学校。
上了岸,就看到了一幢两层的长方形楼房,这是学校唯一的楼房,是老师的宿舍,也是他们办公的地方。
此时,楼房前面,校门后面的操场上,来报道的学生外带家长不少。大多数都是肩挑手提的,只有少数住在公路边的是家长骑着自行车,还有十几个老师也在其中忙碌着。
最热闹的,要数楼房底下左边的一间办公室,那是生活老师住的地方。两个老师在那忙碌着,门前一台磅秤放在地上,家长们围在旁边,把米放在磅秤上称重,然后到窗口,交上相应的几块钱——因为称的那只是米,要变成饭是要烧柴的,学校不收柴,只收钱,然后才换成麻将牌大小、红绿两色的的饭票,红色的是二两,早餐吃粥和馒头,绿色的是四两,中午和晚上用。
学校总的格局是这样的,进校门就是操场,上去几级台阶,平台上居中就是那两层的楼房;楼房左右,各一溜四间瓦房,这是教室;楼房后面的坡上,并列着另外一排瓦房,这是宿舍;学校左边的山头上,建着个水塔;山下面,有口池塘,池塘边有几间房子,那是厨房,它右边就是教室;右边的小山包上,有一个独门独户的院子,那是校长和副校长住宿办公的地方。
冯海涛在操场上帮忙看着,他和冯文两个,抬着课桌到一年级一班教室。教室在左边,前面两间是三年级的,中间一年级二班,他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