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大战序曲 北顾 (1/2)
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1926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葛光庭是安徽蒙城人。并不是东北人。可是葛光庭为了能给东北求得援军,不顾年近五十高龄,多方奔走,这让宋哲武很是钦佩,这样的一个老者给他鞠躬,他如何敢安然接受,忙一伸手去扶葛光庭,连声说:“静岑先生,这可使不得,使不得。”
葛光庭直起身,伸手从怀里掏出一张银行本票和一本密码递给宋哲武。“这张200万元的银行本票是汉卿给第四路军出兵东北的开拔费,援军的武器弹药损耗全部由东北军提供。还有这本密码,宋将军有事可以和汉卿及时联络。汉卿在北戴河还等着我的消息呢,我也不多呆了,现在就赶回北戴河,好让汉卿早作准备。”
宋哲武止住急着要走的葛光庭,笑着说:“静岑先生,军情紧急,你尽快赶回北戴河我不反对。可也不差这一点时间,马上就到中午了,静岑先生先去休息一会。我们还要商量一下出兵的人数,以及需要张副总司令提供的物资清单,吃过午饭,由你一并带回去。”
葛光庭知道自己过于心急,忙点头下去休息。
虽然箫国栋和陶蓉、王叙都对出兵心有顾忌,可是宋哲武既然决定了,那就要他们全力配合组织部队做好出征准备。宋哲武带着几人来到隔壁作战室,开始商讨出兵的问题。
宋哲武为了打消箫国栋和陶蓉的顾虑,首先再次表示出兵的决心,其次给他们分析了苏军现在的装备及兵力状况,几人听了这才放下心来。
陶蓉首先说:“司令,你说的这些苏军的情报是否准确?”陶蓉知道宋哲武有情报涞源,宋哲武能知道苏军大致的情况他并不感到很意外,只不过长期做参谋长让他养成了谨慎的习惯。
对于王叙来说,他也并不感到很惊奇,他认为宋哲武应该还有一个秘密的情报涞源,因为宋哲武交待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好像是先知先觉般,都要快上一拍。所以,他也不是很在意。
宋哲武点头说:“主要情况都应该是准确的。”
箫国栋看着宋哲武说:“虽然就情报上看,苏军和我们第四路军相比优势有限,只是飞机和坦克对我们有优势,步兵应该我们还要强些。可是要对付苏军的八万多人,我们的兵力不应该少于20万人,我们这几个师的部队刚刚整编完,各部队之间还需要磨合一段时间。而且这样一来,我们在涞源地兵力就空虚了。”
陶蓉想了想也说:“司令,我同意萧参谋长的看法。虽然我们在步兵上有一定的优势,可是我们没有飞机和坦克,这个优势就要大打折扣,虽然有东北军的配合,可是我们还是要以自己为主,不应该把我们的安全交给别人。所以,我们在东线绥芬河的兵力要在10万人左右才能对苏军形成一定的优势。西线满洲里的苏军虽然兵力不多,可是那里东北军兵力不多,我们后方的交通线又长,稳妥起见也要有10万人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宋哲武看着机人说:“东西两线各出十万人,对付西线满洲里的苏军还可以形成绝对的优势,可是要对付绥芬河方面的苏军就显得不够了。那里最终苏军的兵力要达到5万多人,不仅有空军还有舰艇助战,在那样的环境下,人员再多也不会有什么优势可言,要想取得胜利不付出巨大的伤亡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即使胜利,只要苏军退到舰炮射程以内,我们对他们就没有什么办法。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那里离海参崴较近,苏军增援方便。所以,东线应该取守势,就由东北军自己负责。而我们要在西线做文章。”
对于宋哲武的想法,箫国栋、陶蓉、李文田、王叙都很快表示赞同。他们原先都认为宋哲武既然答应救援东北,那自然就是全面支援,东西两线都要出兵。宋哲武一说,他们自然很快想明白其中的问题了。
陶蓉说:“好!还是司令的这个方案稳妥,东线的苏军不仅兵力较多,一旦情况不好,苏军组织援军也方便,在东线确实应该以防守为主,只要东北军不求有功,以他们的武器装备和军队的数量,自保应该没有问题;西线的苏军不仅兵力不多,他们离海参崴和他们的外贝加尔湖军区的距离都很远,就是被我们击溃他们也不可能很快的有援兵。我同意这个方案。”
李文田思索着说:“我也同意司令的方案。不过,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出动二十万人马,二十万人的大军后勤支持会很繁重。我看,有十万人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只从涞源抽调一个师,再加上骑兵军的部分部队就可以了。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即援助了东北军,我们在涞源地备战训练又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箫国栋和陶蓉、王叙也都表示同意李文田的方案并提出一些补充意见。宋哲武看着几人商讨方案,并不插言,只是微笑不语。
李文田问宋哲武:“司令,你不同意这个方案?”
宋哲武摇摇头说:“不,我基本上同意,只是我觉得十万人不够用。”
见大家疑惑,宋哲武接着说:“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出动亚飞的第一师、骑兵旅,再加上骑兵军全部。”
骑兵军加上张亚飞的第一师兵力就有十四万多。再加上说是骑兵旅,实际上有一万多人的韩光的那个旅,总兵力就有十五万多。用十五万大军对付两三万的满洲里一线的苏军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宋哲武明白大家的心思,严肃地说:“如果仅仅是对付满洲里一线的苏军,的确用不了十五万人的兵力,最多10万人,我就可以全歼他们那三万来人。只是我们此次出兵,不应该仅仅就是为了救援东北,我们还应该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
... -->>
葛光庭是安徽蒙城人。并不是东北人。可是葛光庭为了能给东北求得援军,不顾年近五十高龄,多方奔走,这让宋哲武很是钦佩,这样的一个老者给他鞠躬,他如何敢安然接受,忙一伸手去扶葛光庭,连声说:“静岑先生,这可使不得,使不得。”
葛光庭直起身,伸手从怀里掏出一张银行本票和一本密码递给宋哲武。“这张200万元的银行本票是汉卿给第四路军出兵东北的开拔费,援军的武器弹药损耗全部由东北军提供。还有这本密码,宋将军有事可以和汉卿及时联络。汉卿在北戴河还等着我的消息呢,我也不多呆了,现在就赶回北戴河,好让汉卿早作准备。”
宋哲武止住急着要走的葛光庭,笑着说:“静岑先生,军情紧急,你尽快赶回北戴河我不反对。可也不差这一点时间,马上就到中午了,静岑先生先去休息一会。我们还要商量一下出兵的人数,以及需要张副总司令提供的物资清单,吃过午饭,由你一并带回去。”
葛光庭知道自己过于心急,忙点头下去休息。
虽然箫国栋和陶蓉、王叙都对出兵心有顾忌,可是宋哲武既然决定了,那就要他们全力配合组织部队做好出征准备。宋哲武带着几人来到隔壁作战室,开始商讨出兵的问题。
宋哲武为了打消箫国栋和陶蓉的顾虑,首先再次表示出兵的决心,其次给他们分析了苏军现在的装备及兵力状况,几人听了这才放下心来。
陶蓉首先说:“司令,你说的这些苏军的情报是否准确?”陶蓉知道宋哲武有情报涞源,宋哲武能知道苏军大致的情况他并不感到很意外,只不过长期做参谋长让他养成了谨慎的习惯。
对于王叙来说,他也并不感到很惊奇,他认为宋哲武应该还有一个秘密的情报涞源,因为宋哲武交待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好像是先知先觉般,都要快上一拍。所以,他也不是很在意。
宋哲武点头说:“主要情况都应该是准确的。”
箫国栋看着宋哲武说:“虽然就情报上看,苏军和我们第四路军相比优势有限,只是飞机和坦克对我们有优势,步兵应该我们还要强些。可是要对付苏军的八万多人,我们的兵力不应该少于20万人,我们这几个师的部队刚刚整编完,各部队之间还需要磨合一段时间。而且这样一来,我们在涞源地兵力就空虚了。”
陶蓉想了想也说:“司令,我同意萧参谋长的看法。虽然我们在步兵上有一定的优势,可是我们没有飞机和坦克,这个优势就要大打折扣,虽然有东北军的配合,可是我们还是要以自己为主,不应该把我们的安全交给别人。所以,我们在东线绥芬河的兵力要在10万人左右才能对苏军形成一定的优势。西线满洲里的苏军虽然兵力不多,可是那里东北军兵力不多,我们后方的交通线又长,稳妥起见也要有10万人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宋哲武看着机人说:“东西两线各出十万人,对付西线满洲里的苏军还可以形成绝对的优势,可是要对付绥芬河方面的苏军就显得不够了。那里最终苏军的兵力要达到5万多人,不仅有空军还有舰艇助战,在那样的环境下,人员再多也不会有什么优势可言,要想取得胜利不付出巨大的伤亡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即使胜利,只要苏军退到舰炮射程以内,我们对他们就没有什么办法。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那里离海参崴较近,苏军增援方便。所以,东线应该取守势,就由东北军自己负责。而我们要在西线做文章。”
对于宋哲武的想法,箫国栋、陶蓉、李文田、王叙都很快表示赞同。他们原先都认为宋哲武既然答应救援东北,那自然就是全面支援,东西两线都要出兵。宋哲武一说,他们自然很快想明白其中的问题了。
陶蓉说:“好!还是司令的这个方案稳妥,东线的苏军不仅兵力较多,一旦情况不好,苏军组织援军也方便,在东线确实应该以防守为主,只要东北军不求有功,以他们的武器装备和军队的数量,自保应该没有问题;西线的苏军不仅兵力不多,他们离海参崴和他们的外贝加尔湖军区的距离都很远,就是被我们击溃他们也不可能很快的有援兵。我同意这个方案。”
李文田思索着说:“我也同意司令的方案。不过,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出动二十万人马,二十万人的大军后勤支持会很繁重。我看,有十万人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只从涞源抽调一个师,再加上骑兵军的部分部队就可以了。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即援助了东北军,我们在涞源地备战训练又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箫国栋和陶蓉、王叙也都表示同意李文田的方案并提出一些补充意见。宋哲武看着几人商讨方案,并不插言,只是微笑不语。
李文田问宋哲武:“司令,你不同意这个方案?”
宋哲武摇摇头说:“不,我基本上同意,只是我觉得十万人不够用。”
见大家疑惑,宋哲武接着说:“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出动亚飞的第一师、骑兵旅,再加上骑兵军全部。”
骑兵军加上张亚飞的第一师兵力就有十四万多。再加上说是骑兵旅,实际上有一万多人的韩光的那个旅,总兵力就有十五万多。用十五万大军对付两三万的满洲里一线的苏军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宋哲武明白大家的心思,严肃地说:“如果仅仅是对付满洲里一线的苏军,的确用不了十五万人的兵力,最多10万人,我就可以全歼他们那三万来人。只是我们此次出兵,不应该仅仅就是为了救援东北,我们还应该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