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5du5.co,这个历史挺靠谱1:袁腾飞讲中国史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收编东突厥
唐朝的疆域三面都靠着水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南到南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极盛的时候是1600万平方公里,可惜只维持了三年。咸海虽叫海,实际上是一个湖,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外兴安岭,今天叫斯塔诺夫山脉,在俄罗斯境内;库页岛今天叫萨哈林岛,也在俄罗斯境内。隋唐时期,中央王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比如唐太宗,比较重视民族关系,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交通的发达也使得中原边疆往来密切。北方有突厥和回纥,西南有吐蕃、南诏先后建立政权,他们开发了祖国的边疆。
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它可能是匈奴的后裔或者别种。阿尔泰山是今天蒙古国跟新疆交界的地方,它又叫金山,产黄金,所以蒙古人一夸你,就说你纯洁得跟阿尔泰山的金子似的。现在估计也没了,都是沙土了。6世纪中期,生活在阿尔泰山的人建立了突厥汗国。到隋朝初年,分为东突厥、西突厥,其中东突厥特别强大。
贞观初期,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唐朝名将李靖以三千铁骑,大破突厥于阴山。颉利可汗正喝酒呢,李靖神兵天降,俘虏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东突厥降众有好几十万人,这要怎么处理?魏征上奏皇帝,突厥狼种,这帮人是狼的后代,因为他们的国旗就是一个大狼头,不可以仁义教,不可以刑法威。这帮人软硬不吃,所以建议杀尽其酋首,分散其子民于大江南北。另一个大臣给唐太宗建议,把他们移到内地来,好监视他们,弄到山东。就像唐朝灭了高句丽,灭了百济,都把人迁到中原内地来了一样。
但是要把他们移到内地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他们的故地怎么办?把突厥人从阴山移过来,阴山那地方怎么办?派汉族人去驻守,谁都不愿意。如果放弃不要,被别的游牧民族占领的话,如何保证占领该地的游牧民族一定跟唐朝是友好的?所以又有大臣给他出主意,“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这叫兴灭继绝。眼看这个国家已经快灭亡要绝种了,你兴灭继绝是最积德的,在中国古代是最高尚的事儿。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突厥的可汗、贵族还都是在长安居住,但让当地人任都督,管辖当地自己的部落。我打败了你,我还让你当官,我还让你管辖,就跟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样,以夷制夷。
唐太宗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所以这些人对朝廷感恩戴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可汗是北方各族对君长的尊称。唐太宗自己讲:“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我对他们一视同仁,他们才把我当做父母。
李唐王朝大有胡人气,皇帝都有鲜卑语的名字,其实唐太宗本就是鲜卑人和汉人的混血。唐太宗说过这么一段话:“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汉武穷兵三十余年,长城万里尽烽烟,结果也没拿到什么好处,还不如像我一样,以德服人,把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收编,全都作为国家的编户,入了版图,我比汉武帝还厉害吧!其实唐太宗这话有点儿大了,你不是先把他打败了才收编的吗?如果不把他打败了,不先以武服人,后面哪儿能那么容易以德服人?没有武力光有德,谁理你呢,那帮人都是缺德人,不打服了不行。先以力,后以德,才能将他们彻底征服。
东突厥处罗部的可汗阿史那杜尔,为叔父所迫,率部投奔唐太宗,配以南阳公主,授大将军,历侍太宗、高宗两朝,一生战功卓著,堪与李靖等名将比肩。他横扫西域,杀得那些突厥同族哭天喊地;灭大小国24个,为唐朝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创立者。太宗每天晚上让阿史那杜尔佩刀执槊站在寝宫门口,给自己站岗,他不在那儿站岗,唐太宗睡不着。阿史那杜尔拿着长矛,挎着刀戈站着,如果他心中想起国仇家恨,进去一下子,唐太宗就完了。皇上躺在那儿,一会儿一听,呼噜声响起来了,不是考验你呢!真睡着了。对他这么信任,阿史那杜尔对皇上能不感恩戴德吗?所以,阿史那杜尔为唐朝出生入死,死后陪葬昭陵,也跟皇上埋在一块儿了。
唐王朝,开阔、宏博、多彩,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都有在唐朝当官的。突厥人、契丹人、回纥人、朝鲜人、日本人、伊朗人、阿拉伯人,都能在唐朝当官。所以唐太宗一去世,北方各族君长如丧父母。戳瞎自个儿眼的,拿刀割自个儿脸的,脑袋上点香的,自杀殉葬的什么样的都有,无法形容自己心中有多悲痛。由此可见,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非常开明。
打败西突厥
东突厥灭了以后,还有西突厥,当时在新疆地区,控制着天山以南各国,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太宗先征服高昌,置安西都护府。到公元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苏定方是个猛人,之前曾经和李靖一起灭了东突厥,现在又俘获贺鲁,灭了西突厥。
那个时候朝廷对西域特别重视,因为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唯一通道。东南都是海,北边是蒙古大沙漠、大戈壁,你翻过去干吗?西南青藏高原你翻得过去吗?陆上只能从西域那疙瘩走。
朝廷在西边设立的管辖机构一般叫都护府,这个就是维护丝绸之路的,用汉族官员担任都护。东边设立的管辖机构一般叫都督府,任用当地民族的人担任都督,实际上是一种怀柔羁縻之策。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都护府是有品级的,朝廷正式命官。“胡天八月即飞雪……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都写都护,表示那个地方受都护府管辖。北庭都护府,顾名思义,肯定是管天山北边了。安西都护府管南边,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安西都护府下辖四镇:疏勒、龟兹、于阗、碎叶。李白就出生在碎叶镇,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所以要按出生地定国籍,李白是吉尔吉斯斯坦公民,三岁才回到中原内地。但是吉尔吉斯斯坦好像没人知道李白,也不以这个为骄傲,不然可以申请一下,说李白是他们国家杰出的公民。
突厥人被打败了之后,就往西迁了,其中的一支迁到了今天的安纳托利亚高原,皈依了伊斯兰教。在首领奥斯曼率领下建立了国家,就是奥斯曼突厥帝国,又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和突厥发音很相似,其实是一回事,“土耳其”是英语发音,“突厥”是突厥语发音,就跟“China”和“中国”是一个国家似的。
土耳其建国,地跨欧亚非,纵横三大洲,盛极一时,但从17、18世纪开始走下坡路。它跟中国一样,比中国衰落得还早,苟延残喘了那么多年,属于西亚病夫。
到了20世纪初,青年土耳其党进行改革的时候,为了重振土耳其的国威,一部分人就提出来,历史上突厥民族曾经统治过从日本海到黑海的庞大领土,使整个日本海到黑海都使用亚洲北部民族的语言,都属于突厥语系。所以他们就认为,凡是讲突厥语的地方,全都应该统一建立成一个国家,等于整个亚洲北边都应该归他们管,这种思想被称为泛突厥主义,属于极端民族主义。后来跟泛伊斯兰主义、极端宗教势力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东突问题。为什么现在这帮民族分裂分子主张建立什么东土耳其斯坦,这个东土耳其斯坦从哪儿来的?就是极端民族主义跟极端宗教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实际上我们知道,维吾尔人是回鹘人的后代,他们并不是突厥人的后代。回鹘语虽然属于突厥语系,但属于突厥语系的语言多了。汉语还属于汉藏语系呢,但是汉语跟藏语有相同的地方吗?
回纥人很聪明
唐朝时期,蒙古高原的民族先是突厥,然后就是回纥,后来改为回鹘。回纥原居色楞格河一带,色楞格河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唐太宗的时候,设立瀚海都督府① ,册封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的都督。瀚海一般指沙漠,“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怀仁这个词明显是汉语,表示回纥可汗是受唐朝的册命。安史之乱时,回纥还助唐平叛过。当然回纥助唐平叛是有条件的,不是白帮你,破贼之日,土地城郭归大唐,金帛子女归回纥。就是说收回来的这些地归你,里面的人和东西我全拿走。回纥连人口都拿走的话,唐朝收回来的都是一座座空城,那有什么用?这就是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唐肃宗时期,开始同回纥的可汗和亲。肃宗是玄宗的儿子,玄宗安史之乱奔蜀地的时候,肃宗于灵武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的晚年是很凄凉的,因为肃宗怕他复辟,一直看着他。
回纥比较聪明,总结了从匈奴到突厥灭亡的教训,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不能与中原王朝为敌,因为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就是说,除非少数民族武力强大到一战就能把中原王朝给灭掉,如果灭不了,只要中原王朝缓过劲来,他就可以弄死你,因为他经济强大。打仗就是打的经济,北方游牧民族是畜牧经济。大雪灾一来,你的草全被盖住了,牲畜没得吃,全冻死了;人住的帐篷是靠畜皮搭的,衣服是兽皮做的,喝的奶也好,吃的肉也好,都是靠畜牧。如此说来,一场雪灾或者一阵龙卷风,就能要一个政权的命,就能造成政权灭亡。
所以,他们虽然武装力量强大,但是经济基础太薄弱,离不开中原王朝的支持。回纥就聪明在绝不与中原王朝为敌,唐朝和回纥的关系,大概是历朝历代中原王朝跟北方民族关系最好的,双方在边境都不设防,不以对方为假想敌。回纥一百多年,一共传了十二位可汗,这十二位可汗里面,有十位娶的是唐朝公主,等于回纥的可汗都有汉族的血统。
史书记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回纥可汗给唐朝皇帝上书,非常恭敬。合骨咄禄可汗说“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原来咱俩是哥们儿,现在我成你女婿了,所以我是半个儿子,对你很恭敬。“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你要是觉得吐蕃讨厌,儿子替你打去!
公元8世纪的时候,回纥改为回鹘。
9世纪,回鹘遭到了外族的进攻,又遇到了严重的天灾,所以回鹘汗国瓦解,部分西迁新疆的回鹘人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西迁甘肃的就是裕固族的祖先。
7世纪中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是靺鞨人分为黑水、粟末两部,黑水在北,粟末在南。
粟末族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以渔牧为生。其实粟末靺鞨就是今天满族的祖先。
粟末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由大祚荣建立。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这样一来,粟末靺鞨就变成了渤海政权。今天韩国跟咱们争,说渤海是他们的政权,我们就说是我们东北少数民族建立的,其实应该是两个民族共有的历史。因为当时跨地而居,到底属于哪儿没法评说。渤海国一直存在了将近300年,到公元925年,被辽所灭。但是渤海人一直还有,皇族姓大。当年岳飞抗金,金朝有一员名将叫大托卜嘉,就是渤海人。
南诏的崛起是在7世纪前期,它后来发展成了两个现代民族:彝族和白族。南诏的“诏”是当地语“王”的意思。当时一共有六诏,其中蒙舍诏比较强大,首领皮逻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政权。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皮逻阁请封时,唐玄宗念其地悠远,彩云之南,所以封他为云南王,云南这个省的得名,就是因为这次册封。南诏政权极盛的时候,领土不仅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可能还包括今天的老挝、柬埔寨、泰国一部分。有学者认为,今天的泰国王室也是南诏的后裔。
两大公主去和亲
吐蕃,就是今天的西藏。
中华虽有56个民族,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比较落后。1949年时,有的还处在原始氏族阶段。56个民族里面文明程度最高的是汉族,剩下和汉族文明有一拼的,其实就应该是藏族。汉文的书籍有多少,数不清吧?跟天上星星一样多,浩如烟海。藏文书也差不多,当然这是说古籍,藏文古籍非常古老,一直传到今天。藏族的神话传说当中,人是神猴和罗刹女结合生下来的,这个传说是最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
而这个文明程度很高的藏族,祖先就是吐蕃。吐蕃的王叫赞普,松赞干布就是吐蕃赞普。他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就是拉萨,拉萨作为西藏的政治中心,到现在都没变过。他仿效唐朝官制,还创制吐蕃文字,吐蕃文字是在梵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代表了唐朝,吐蕃和亲。金城公主① 也嫁给了吐蕃赞普,但不是跟文成公主一块儿过去的。金城公主是唐中宗的时候过去的,嫁的是吐蕃的尺带珠丹赞普。
公元9世纪初,唐穆宗在位时,吐蕃与唐会盟,史称长庆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暴掠不作,证明这事儿以前没少做。唐朝、吐蕃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吐蕃四次攻入长安,安西四镇全部沦陷,都被吐蕃给占了。吐蕃帝国极盛的时候,疆域非常辽阔。当时的大食帝国,也就是阿拉伯帝国,在向东扩张的时候遭到了制止,正是由于吐蕃帝国的存在。骁勇善战的吐蕃人挡住了阿拉伯人,避免了中国的伊斯兰化。
身在异乡老想家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可达朝鲜。当然陆路要是往东也只能到朝鲜,再往东就掉海里了。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洲、非洲的许多国家。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韩国、日本。登州就是山东蓬莱,韩国人跟咱们套瓷儿的时候,就说中韩两国隔着浅浅的一道海,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能够听到山东半岛的鸡叫声,也不知道什么鸡,叫那么大声。然后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达波斯湾。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的时候只能到印度最南端,到唐朝就可以抵达波斯湾了。
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前期强大的时候,平均每个皇帝在位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官拜宰相;高丽人官拜大将军,当然高丽人我们认为是自己的民族,不过韩国人认为高丽人是韩国人,那就算韩国人吧!高丽人高仙芝是安西节度使,相当于兰州军区司令。
最有名的是一个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他19岁来华,唐玄宗非常喜欢他,给他起汉名叫晁衡,在中国官居秘书监监正。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馆长,从三品。这个位置太重要了,你想国家档案归他管,这都是国家绝密和机密。晁衡在中国30多年,娶妻生子,他儿子可能二三十岁才知道父亲是日本人。原来我爹是日本人,日本在哪儿?你给我讲讲日本吧!晁衡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就向唐玄宗辞行,想回日本。唐玄宗不放,晁卿归国朕不舍得,不让他走。那年中秋节,皇上在兴庆宫大宴文武,群臣赋诗,轮到晁衡的时候,他作诗云:“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我人在长安,心在奈良,我家乡的那座山,顶上的月亮也升起来了,月亮圆的时候人也团圆。玄宗见他既然这么想家,那就回去吧。他这才跟着遣唐使的船回国。
晁衡跟李白、王维都是哥们儿,他走的时候,李白、王维都给送别,依依不舍。王维赋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晁衡一出海就遇到风暴,传回消息说晁大人遇难,李白都快哭死过去了,挥泪作《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后来传来消息没死,给刮到越南去了。那会儿的船是帆船,风一刮,又没指南针,就只好跟着感觉走,登陆之后一看是越南。晁衡说明身份,安南都护一看,原来你是秘书监晁大人,赶紧给送到长安去了,结果绕一圈又回来了。晁衡后来终老长安,客死在中国,终生没能回到日本国。因为你再出海,刮到印尼去就完了,越南当时好歹是中国领土,属于安南都护府管,你要是刮印尼去,当时那边不是中国地儿,麻烦了,再让土人吃了你。
晁衡是中日交流的典范,日本有很多这样到中国来做了官的留学生。
韩国曾经是这样
唐朝朝鲜半岛的主要国家叫新罗。隋朝时朝鲜半岛上还是三个国家: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其中高句丽是最大的,今天中国东北都有它的领土,而新罗和百济就是在今天的韩国,半岛的南部。三国鼎立。
隋朝的时候,炀帝三征高句丽无功而返。唐太宗征高句丽也是无功而返,他赫赫武功,征高句丽的下场和隋炀帝相同。可能主要原因就是那个地方太冷,交通不便。唐高宗时,一开始打高句丽也多次失败,曾派唐朝的名将苏定方带领猛将契苾何力多次征讨。以苏定方之能耐,虽然把高句丽军打败了无数次,但最终都因为天寒路远,功亏一篑。于是唐高宗改变了外交策略,远交近攻,联络新罗去攻高句丽和百济。
唐高宗的“娘”兼老婆武则天掌权时,派薛仁贵和李最后一次往伐,当时李已经73岁高龄了,挂帅出征,终于把高句丽给灭了。灭掉高句丽之后,高句丽的王族勋臣就迁入中原,搁在山东,最终融入汉民族。后来朝鲜历史上又出现一个高丽王朝,那个高丽王朝是当地朝鲜人建立的王朝,跟高句丽完全不是一回事,只不过打着高丽的旗号而已。
唐朝还跟新罗联手灭了百济,唐罗联军一共是19万,其中唐军15万,新罗军4万,所以主要是唐军灭的百济。今天韩国人供奉的民族英雄,一个是李舜臣① ,那是抗日的,确实值得供奉;还有一个叫阶伯② ,韩国有很多他的画像、铜像,相当于韩国的文天祥,他就是百济的大将。当唐罗联军19万进攻百济的时候,百济王都投降了,就阶伯率五千勇士抵抗,最后全军覆没,战死沙场。
新罗是在唐王朝的帮助下完成的统一,所以新罗跟唐朝的关系在边界确定后非常友好。新罗王朝的领土,不是今天全部的朝鲜半岛,当时唐朝和新罗的边界并不在鸭绿江,而是在大同江。今天的平壤以北,在当时还是中国的土地。中国皇上一过生日,新罗的女王都给皇上绣衣服,还写赞诗,很恭顺。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的最多,最有名的是崔致远① ,在扬州当过地方官。关于留学生问题,好像今天也差不多,你看哪个学校一说招外国留学生,基本都是新罗的。在韩国高考,压力比咱们中国更重,所以那帮人哪儿也考不上,只好跑中国混,混好了混一个北大。咱们中国的大学也不值钱,像哈佛、牛津、剑桥、麻省理工,这样的学校会因为你是外国人、你有钱就能让你上吗?北大无所谓,等于... -->>
收编东突厥
唐朝的疆域三面都靠着水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南到南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极盛的时候是1600万平方公里,可惜只维持了三年。咸海虽叫海,实际上是一个湖,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外兴安岭,今天叫斯塔诺夫山脉,在俄罗斯境内;库页岛今天叫萨哈林岛,也在俄罗斯境内。隋唐时期,中央王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比如唐太宗,比较重视民族关系,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交通的发达也使得中原边疆往来密切。北方有突厥和回纥,西南有吐蕃、南诏先后建立政权,他们开发了祖国的边疆。
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它可能是匈奴的后裔或者别种。阿尔泰山是今天蒙古国跟新疆交界的地方,它又叫金山,产黄金,所以蒙古人一夸你,就说你纯洁得跟阿尔泰山的金子似的。现在估计也没了,都是沙土了。6世纪中期,生活在阿尔泰山的人建立了突厥汗国。到隋朝初年,分为东突厥、西突厥,其中东突厥特别强大。
贞观初期,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唐朝名将李靖以三千铁骑,大破突厥于阴山。颉利可汗正喝酒呢,李靖神兵天降,俘虏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东突厥降众有好几十万人,这要怎么处理?魏征上奏皇帝,突厥狼种,这帮人是狼的后代,因为他们的国旗就是一个大狼头,不可以仁义教,不可以刑法威。这帮人软硬不吃,所以建议杀尽其酋首,分散其子民于大江南北。另一个大臣给唐太宗建议,把他们移到内地来,好监视他们,弄到山东。就像唐朝灭了高句丽,灭了百济,都把人迁到中原内地来了一样。
但是要把他们移到内地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他们的故地怎么办?把突厥人从阴山移过来,阴山那地方怎么办?派汉族人去驻守,谁都不愿意。如果放弃不要,被别的游牧民族占领的话,如何保证占领该地的游牧民族一定跟唐朝是友好的?所以又有大臣给他出主意,“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这叫兴灭继绝。眼看这个国家已经快灭亡要绝种了,你兴灭继绝是最积德的,在中国古代是最高尚的事儿。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突厥的可汗、贵族还都是在长安居住,但让当地人任都督,管辖当地自己的部落。我打败了你,我还让你当官,我还让你管辖,就跟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样,以夷制夷。
唐太宗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所以这些人对朝廷感恩戴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可汗是北方各族对君长的尊称。唐太宗自己讲:“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我对他们一视同仁,他们才把我当做父母。
李唐王朝大有胡人气,皇帝都有鲜卑语的名字,其实唐太宗本就是鲜卑人和汉人的混血。唐太宗说过这么一段话:“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汉武穷兵三十余年,长城万里尽烽烟,结果也没拿到什么好处,还不如像我一样,以德服人,把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收编,全都作为国家的编户,入了版图,我比汉武帝还厉害吧!其实唐太宗这话有点儿大了,你不是先把他打败了才收编的吗?如果不把他打败了,不先以武服人,后面哪儿能那么容易以德服人?没有武力光有德,谁理你呢,那帮人都是缺德人,不打服了不行。先以力,后以德,才能将他们彻底征服。
东突厥处罗部的可汗阿史那杜尔,为叔父所迫,率部投奔唐太宗,配以南阳公主,授大将军,历侍太宗、高宗两朝,一生战功卓著,堪与李靖等名将比肩。他横扫西域,杀得那些突厥同族哭天喊地;灭大小国24个,为唐朝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创立者。太宗每天晚上让阿史那杜尔佩刀执槊站在寝宫门口,给自己站岗,他不在那儿站岗,唐太宗睡不着。阿史那杜尔拿着长矛,挎着刀戈站着,如果他心中想起国仇家恨,进去一下子,唐太宗就完了。皇上躺在那儿,一会儿一听,呼噜声响起来了,不是考验你呢!真睡着了。对他这么信任,阿史那杜尔对皇上能不感恩戴德吗?所以,阿史那杜尔为唐朝出生入死,死后陪葬昭陵,也跟皇上埋在一块儿了。
唐王朝,开阔、宏博、多彩,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都有在唐朝当官的。突厥人、契丹人、回纥人、朝鲜人、日本人、伊朗人、阿拉伯人,都能在唐朝当官。所以唐太宗一去世,北方各族君长如丧父母。戳瞎自个儿眼的,拿刀割自个儿脸的,脑袋上点香的,自杀殉葬的什么样的都有,无法形容自己心中有多悲痛。由此可见,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非常开明。
打败西突厥
东突厥灭了以后,还有西突厥,当时在新疆地区,控制着天山以南各国,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太宗先征服高昌,置安西都护府。到公元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苏定方是个猛人,之前曾经和李靖一起灭了东突厥,现在又俘获贺鲁,灭了西突厥。
那个时候朝廷对西域特别重视,因为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唯一通道。东南都是海,北边是蒙古大沙漠、大戈壁,你翻过去干吗?西南青藏高原你翻得过去吗?陆上只能从西域那疙瘩走。
朝廷在西边设立的管辖机构一般叫都护府,这个就是维护丝绸之路的,用汉族官员担任都护。东边设立的管辖机构一般叫都督府,任用当地民族的人担任都督,实际上是一种怀柔羁縻之策。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都护府是有品级的,朝廷正式命官。“胡天八月即飞雪……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都写都护,表示那个地方受都护府管辖。北庭都护府,顾名思义,肯定是管天山北边了。安西都护府管南边,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安西都护府下辖四镇:疏勒、龟兹、于阗、碎叶。李白就出生在碎叶镇,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所以要按出生地定国籍,李白是吉尔吉斯斯坦公民,三岁才回到中原内地。但是吉尔吉斯斯坦好像没人知道李白,也不以这个为骄傲,不然可以申请一下,说李白是他们国家杰出的公民。
突厥人被打败了之后,就往西迁了,其中的一支迁到了今天的安纳托利亚高原,皈依了伊斯兰教。在首领奥斯曼率领下建立了国家,就是奥斯曼突厥帝国,又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和突厥发音很相似,其实是一回事,“土耳其”是英语发音,“突厥”是突厥语发音,就跟“China”和“中国”是一个国家似的。
土耳其建国,地跨欧亚非,纵横三大洲,盛极一时,但从17、18世纪开始走下坡路。它跟中国一样,比中国衰落得还早,苟延残喘了那么多年,属于西亚病夫。
到了20世纪初,青年土耳其党进行改革的时候,为了重振土耳其的国威,一部分人就提出来,历史上突厥民族曾经统治过从日本海到黑海的庞大领土,使整个日本海到黑海都使用亚洲北部民族的语言,都属于突厥语系。所以他们就认为,凡是讲突厥语的地方,全都应该统一建立成一个国家,等于整个亚洲北边都应该归他们管,这种思想被称为泛突厥主义,属于极端民族主义。后来跟泛伊斯兰主义、极端宗教势力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东突问题。为什么现在这帮民族分裂分子主张建立什么东土耳其斯坦,这个东土耳其斯坦从哪儿来的?就是极端民族主义跟极端宗教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实际上我们知道,维吾尔人是回鹘人的后代,他们并不是突厥人的后代。回鹘语虽然属于突厥语系,但属于突厥语系的语言多了。汉语还属于汉藏语系呢,但是汉语跟藏语有相同的地方吗?
回纥人很聪明
唐朝时期,蒙古高原的民族先是突厥,然后就是回纥,后来改为回鹘。回纥原居色楞格河一带,色楞格河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唐太宗的时候,设立瀚海都督府① ,册封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的都督。瀚海一般指沙漠,“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怀仁这个词明显是汉语,表示回纥可汗是受唐朝的册命。安史之乱时,回纥还助唐平叛过。当然回纥助唐平叛是有条件的,不是白帮你,破贼之日,土地城郭归大唐,金帛子女归回纥。就是说收回来的这些地归你,里面的人和东西我全拿走。回纥连人口都拿走的话,唐朝收回来的都是一座座空城,那有什么用?这就是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唐肃宗时期,开始同回纥的可汗和亲。肃宗是玄宗的儿子,玄宗安史之乱奔蜀地的时候,肃宗于灵武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的晚年是很凄凉的,因为肃宗怕他复辟,一直看着他。
回纥比较聪明,总结了从匈奴到突厥灭亡的教训,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不能与中原王朝为敌,因为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就是说,除非少数民族武力强大到一战就能把中原王朝给灭掉,如果灭不了,只要中原王朝缓过劲来,他就可以弄死你,因为他经济强大。打仗就是打的经济,北方游牧民族是畜牧经济。大雪灾一来,你的草全被盖住了,牲畜没得吃,全冻死了;人住的帐篷是靠畜皮搭的,衣服是兽皮做的,喝的奶也好,吃的肉也好,都是靠畜牧。如此说来,一场雪灾或者一阵龙卷风,就能要一个政权的命,就能造成政权灭亡。
所以,他们虽然武装力量强大,但是经济基础太薄弱,离不开中原王朝的支持。回纥就聪明在绝不与中原王朝为敌,唐朝和回纥的关系,大概是历朝历代中原王朝跟北方民族关系最好的,双方在边境都不设防,不以对方为假想敌。回纥一百多年,一共传了十二位可汗,这十二位可汗里面,有十位娶的是唐朝公主,等于回纥的可汗都有汉族的血统。
史书记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回纥可汗给唐朝皇帝上书,非常恭敬。合骨咄禄可汗说“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原来咱俩是哥们儿,现在我成你女婿了,所以我是半个儿子,对你很恭敬。“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你要是觉得吐蕃讨厌,儿子替你打去!
公元8世纪的时候,回纥改为回鹘。
9世纪,回鹘遭到了外族的进攻,又遇到了严重的天灾,所以回鹘汗国瓦解,部分西迁新疆的回鹘人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西迁甘肃的就是裕固族的祖先。
7世纪中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是靺鞨人分为黑水、粟末两部,黑水在北,粟末在南。
粟末族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以渔牧为生。其实粟末靺鞨就是今天满族的祖先。
粟末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由大祚荣建立。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这样一来,粟末靺鞨就变成了渤海政权。今天韩国跟咱们争,说渤海是他们的政权,我们就说是我们东北少数民族建立的,其实应该是两个民族共有的历史。因为当时跨地而居,到底属于哪儿没法评说。渤海国一直存在了将近300年,到公元925年,被辽所灭。但是渤海人一直还有,皇族姓大。当年岳飞抗金,金朝有一员名将叫大托卜嘉,就是渤海人。
南诏的崛起是在7世纪前期,它后来发展成了两个现代民族:彝族和白族。南诏的“诏”是当地语“王”的意思。当时一共有六诏,其中蒙舍诏比较强大,首领皮逻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政权。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皮逻阁请封时,唐玄宗念其地悠远,彩云之南,所以封他为云南王,云南这个省的得名,就是因为这次册封。南诏政权极盛的时候,领土不仅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可能还包括今天的老挝、柬埔寨、泰国一部分。有学者认为,今天的泰国王室也是南诏的后裔。
两大公主去和亲
吐蕃,就是今天的西藏。
中华虽有56个民族,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比较落后。1949年时,有的还处在原始氏族阶段。56个民族里面文明程度最高的是汉族,剩下和汉族文明有一拼的,其实就应该是藏族。汉文的书籍有多少,数不清吧?跟天上星星一样多,浩如烟海。藏文书也差不多,当然这是说古籍,藏文古籍非常古老,一直传到今天。藏族的神话传说当中,人是神猴和罗刹女结合生下来的,这个传说是最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
而这个文明程度很高的藏族,祖先就是吐蕃。吐蕃的王叫赞普,松赞干布就是吐蕃赞普。他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就是拉萨,拉萨作为西藏的政治中心,到现在都没变过。他仿效唐朝官制,还创制吐蕃文字,吐蕃文字是在梵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代表了唐朝,吐蕃和亲。金城公主① 也嫁给了吐蕃赞普,但不是跟文成公主一块儿过去的。金城公主是唐中宗的时候过去的,嫁的是吐蕃的尺带珠丹赞普。
公元9世纪初,唐穆宗在位时,吐蕃与唐会盟,史称长庆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暴掠不作,证明这事儿以前没少做。唐朝、吐蕃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吐蕃四次攻入长安,安西四镇全部沦陷,都被吐蕃给占了。吐蕃帝国极盛的时候,疆域非常辽阔。当时的大食帝国,也就是阿拉伯帝国,在向东扩张的时候遭到了制止,正是由于吐蕃帝国的存在。骁勇善战的吐蕃人挡住了阿拉伯人,避免了中国的伊斯兰化。
身在异乡老想家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可达朝鲜。当然陆路要是往东也只能到朝鲜,再往东就掉海里了。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洲、非洲的许多国家。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韩国、日本。登州就是山东蓬莱,韩国人跟咱们套瓷儿的时候,就说中韩两国隔着浅浅的一道海,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能够听到山东半岛的鸡叫声,也不知道什么鸡,叫那么大声。然后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达波斯湾。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的时候只能到印度最南端,到唐朝就可以抵达波斯湾了。
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前期强大的时候,平均每个皇帝在位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官拜宰相;高丽人官拜大将军,当然高丽人我们认为是自己的民族,不过韩国人认为高丽人是韩国人,那就算韩国人吧!高丽人高仙芝是安西节度使,相当于兰州军区司令。
最有名的是一个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他19岁来华,唐玄宗非常喜欢他,给他起汉名叫晁衡,在中国官居秘书监监正。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馆长,从三品。这个位置太重要了,你想国家档案归他管,这都是国家绝密和机密。晁衡在中国30多年,娶妻生子,他儿子可能二三十岁才知道父亲是日本人。原来我爹是日本人,日本在哪儿?你给我讲讲日本吧!晁衡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就向唐玄宗辞行,想回日本。唐玄宗不放,晁卿归国朕不舍得,不让他走。那年中秋节,皇上在兴庆宫大宴文武,群臣赋诗,轮到晁衡的时候,他作诗云:“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我人在长安,心在奈良,我家乡的那座山,顶上的月亮也升起来了,月亮圆的时候人也团圆。玄宗见他既然这么想家,那就回去吧。他这才跟着遣唐使的船回国。
晁衡跟李白、王维都是哥们儿,他走的时候,李白、王维都给送别,依依不舍。王维赋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晁衡一出海就遇到风暴,传回消息说晁大人遇难,李白都快哭死过去了,挥泪作《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后来传来消息没死,给刮到越南去了。那会儿的船是帆船,风一刮,又没指南针,就只好跟着感觉走,登陆之后一看是越南。晁衡说明身份,安南都护一看,原来你是秘书监晁大人,赶紧给送到长安去了,结果绕一圈又回来了。晁衡后来终老长安,客死在中国,终生没能回到日本国。因为你再出海,刮到印尼去就完了,越南当时好歹是中国领土,属于安南都护府管,你要是刮印尼去,当时那边不是中国地儿,麻烦了,再让土人吃了你。
晁衡是中日交流的典范,日本有很多这样到中国来做了官的留学生。
韩国曾经是这样
唐朝朝鲜半岛的主要国家叫新罗。隋朝时朝鲜半岛上还是三个国家: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其中高句丽是最大的,今天中国东北都有它的领土,而新罗和百济就是在今天的韩国,半岛的南部。三国鼎立。
隋朝的时候,炀帝三征高句丽无功而返。唐太宗征高句丽也是无功而返,他赫赫武功,征高句丽的下场和隋炀帝相同。可能主要原因就是那个地方太冷,交通不便。唐高宗时,一开始打高句丽也多次失败,曾派唐朝的名将苏定方带领猛将契苾何力多次征讨。以苏定方之能耐,虽然把高句丽军打败了无数次,但最终都因为天寒路远,功亏一篑。于是唐高宗改变了外交策略,远交近攻,联络新罗去攻高句丽和百济。
唐高宗的“娘”兼老婆武则天掌权时,派薛仁贵和李最后一次往伐,当时李已经73岁高龄了,挂帅出征,终于把高句丽给灭了。灭掉高句丽之后,高句丽的王族勋臣就迁入中原,搁在山东,最终融入汉民族。后来朝鲜历史上又出现一个高丽王朝,那个高丽王朝是当地朝鲜人建立的王朝,跟高句丽完全不是一回事,只不过打着高丽的旗号而已。
唐朝还跟新罗联手灭了百济,唐罗联军一共是19万,其中唐军15万,新罗军4万,所以主要是唐军灭的百济。今天韩国人供奉的民族英雄,一个是李舜臣① ,那是抗日的,确实值得供奉;还有一个叫阶伯② ,韩国有很多他的画像、铜像,相当于韩国的文天祥,他就是百济的大将。当唐罗联军19万进攻百济的时候,百济王都投降了,就阶伯率五千勇士抵抗,最后全军覆没,战死沙场。
新罗是在唐王朝的帮助下完成的统一,所以新罗跟唐朝的关系在边界确定后非常友好。新罗王朝的领土,不是今天全部的朝鲜半岛,当时唐朝和新罗的边界并不在鸭绿江,而是在大同江。今天的平壤以北,在当时还是中国的土地。中国皇上一过生日,新罗的女王都给皇上绣衣服,还写赞诗,很恭顺。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的最多,最有名的是崔致远① ,在扬州当过地方官。关于留学生问题,好像今天也差不多,你看哪个学校一说招外国留学生,基本都是新罗的。在韩国高考,压力比咱们中国更重,所以那帮人哪儿也考不上,只好跑中国混,混好了混一个北大。咱们中国的大学也不值钱,像哈佛、牛津、剑桥、麻省理工,这样的学校会因为你是外国人、你有钱就能让你上吗?北大无所谓,等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